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03.03.2015  15:1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连续12年聚焦“三农”。在决策层的大力扶持下,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发展环境,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更加多样化。在此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强调“三农”,无疑有着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和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同,今年的一号文件并未直接提及粮食安全战略,而是以更细化的方式,从改革创新的角度进一步阐释这一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例如,《意见》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这样的转变,无疑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毫无疑问,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保证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国统局数据,去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709.9万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实现“十一连增”。应该说,在数量上,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粮食供应已经高枕无忧。近年来,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提高粮食产量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部分农产品需求的增速明显快于供给的增长速度,供求缺口逐步扩大;加之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使得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偏弱,传统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已遭遇瓶颈,不少农民感慨“地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涨越高”。因此,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提高产量转向提高质量,从增加供给转向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上来。      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更不容忽视农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种地一年不如打工一月”现象日益明显,正如《意见》提到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意见》提出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措施,以实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金融体系同样应积极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对此也做了相应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等。未来,相关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贡献力量。 来源:  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