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融合 创新求进取
01.06.2016 06:17
本文来源: 工商行政管理局
一、吃透文件精神,思想认识到位。全市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会议召开以后,我县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文件精神,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全面做好体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体制改革期间日常工作开展情况的督查,确保工作不断、思想不乱、运转顺畅。
二、成立组织机构,指导督促到位。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纪检、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事组、审计组和督查组“一室三组”,明确了各自职责,具体承担改革日常工作,确保有组织保障、有办事机构、有协同配合,为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三、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底数到位。县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到原三个部门开展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原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负责人意见。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制订市场监管局组建方案。
四、精简统一效能,机构整合到位。去年7月18日,我县召开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成立大会,举行了挂牌仪式,任命局班子成员。按照“大股室、小局大所”要求,对原来三个部门相近的综合科室职能进行整合和融合,设置内设股室13个,组建市场监督管理所8个,新建市场稽查大队一个,达到了“五个统一”,即机构名称统一、印章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行政事务统一、领导体制统一,取得了预期效果。
五、实现监管全覆盖,职能整合到位。对有关职能和执法力量进行了整合,实行统一执法、统一监管,审批服务集中办理。一是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能整体划转到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职能、公章、文件资料等移交。二是划转质监部门食品生产环节许可和监管职责、商务部门酒类和调味品监管职责,实行综合执法。三是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界定与县农业、卫生、商务、公安、城管执法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四是合并了收发文渠道、文件办理渠道、信息发布渠道。
六、主动开展交接,人财物划转到位。一是积极与上级沟通,及时将省移交我县的人员花名册逐一核对,顺利交接。将原由市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食安办的人事档案全部交接到县委组织部,并对人员进行了重新组合,定员定岗。二是做好编制重新核定工作,对原三个部门编制重新进行核定,按照执法重心下移和加强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的原则,着重加强和充实执法一线监管人员力量。三是完成工商、食药监两个部门财务收支账目的梳理和债权债务、资产设备的清理登记和公示,对两个部门进行了财务冻结,确保改革期间资产不流失。四是理顺了经费拨付、各类票据领缴,以及工资发放、职工医保、公积金缴存渠道等,统一了财务管理,实现了财务收支的统一。
七、按照规定职位数,中层干部和基层监管人员配备到位。按照省、市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起草了县市场监管局“三定”规定并得到县编办批准。同时,按照“三定”规定要求,对科、室、队、所负责人和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局党组在选人用人上,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推到中层领导岗位上来,去年9月16日,经过民主推荐和考察谈话,中层干部调整全部到位。
如何实现“新瓶不装陈酒,新鞋不走老路”,以全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将市场监管任务做细做实,定兴县市场监管局以“三线”为目标,即以服务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安全为底线、以廉政守法为红线;打造“三大平台”,即打造风险防控平台、智慧监管平台、社会共治平台;构建“三大格局”,即构建大监管、大服务、大维权新格局;实现“三合”,即在机构上求整合、在系统队伍执法理念认知上求融合、在机制职能上求聚合。围绕这一总体要求,我们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坚持不懈地开展系统内全员业务培训,向执法监管“精、专、细”目标稳步迈进。新体制对每个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岗位练兵活动。针对原工商、食药监执法人员互不熟悉业务的现状,实行缺啥补啥、弱啥补啥的原则,我们坚持每周一班子领导进行业务学习、每周五全体干部职工进行集体培训,订立全局的系统学习计划,采取要求全体人员在单位组织培训的基础上加强自学、自由结对师徒带教等方式,在学习安排上首先选择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每周一小测、一月一大考,形成人人学习、个个充电,达到每个执法监管人员知道食品药品管什么、怎么管,查什么、怎么查的基本要求,使执法人员尽快成为“多面手”,增强队伍整体执法监管水平和效能。
二、强化责任网格体系,加快推动机构职能向基层延伸,推动监管重心下沉、监管关口下移、监管触角到底到边。新机构原有的工商执法人员相对较多,而食药监人员较少,为了实现人员科学组合,使各类执法力量形成执法合力,人员如何科学合理安排调配很重要。在一体化监管思路下,我们的人员调配坚持以下原则和方法:一是由分段式独立监管向“链条式”协同监管转变;二是由条线式监管向块状式综合性监管转变;三是由狭义的市场监管向广义的统一大市场监管转变。基层是食品药品监管的重要阵地,重点专业执法力量必须要向基层倾斜。我们确保每个基层所平均10人以上调配,健全网格管理,其中由2至3名负责食品、药品监管的专职人员;每个基层所成立2至3个综合监管小组,将原工商、食药监管人员混合编组,每个人既各司其职,又紧密协作,明确对应责任网格,对网格内的市场监管工作负全责。加强乡镇(街道)食安办、村居(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积极争取相关财政经费保障,同步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工作考核、责任落实、报酬激励等管理机制。力争每个乡镇(街道)食安办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村居(社区)配备1名协管员,每个基层网格都要有1名信息员。
三、构建食药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加快食品检测中心建设,着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我县根据本县实际,规划整合各单位检验检测机构,成立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建立公平、公正、权威性高的检验检测环境。目前,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已纳入2016年预算。积极借助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好现有信息化监管平台,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所有药品生产企业的所有品种、所有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全部纳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
四、创新监管模式,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牢固树立风险防控意识,用好食品质量检测手段,提升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排查能力,完成食品各环节抽检工作;建立健全现场检查、问题核查、动态监督、随机抽检、明察暗访等立体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早期介入、全程监管,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继续推进新版GSP、GMP实施,严格把握时间节点要求。探索实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四品一械”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定期开展风险会商,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五、建章立制,完善食安办工作体制机制。体制改革后,我局及时申报县委、政府调整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完善了食安办各成员单位职责和办公室议事规则,制定了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公布了相关职能部门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电话,在重要时段发布食品安全预警等,食安办工作架构基本形成。以食安办名义,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开展节日、假期、重大活动等重要时段食品安全联合检查行动。
整合后,我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展现新的活力,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食品监督抽检工作有力开展。我局在科学制定并执行年度抽检计划的同时,组织开展新型食品安全抽检方式,即“食品安全你点我抽检”活动。消费者根据以往自身的消费经历和遭遇过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可以直接像到饭店点餐一样点选自己认为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向我局提出抽检要求,要求我局重点抽查和严加监管。我局根据消费者的疑问进行监督抽查,把抽查重点真正转移到民生上来,保证有限的抽查经费用在点子上、关键处,从而确保消费安全、放心、正确、理性,有利于提高监督抽查工作效能。一是抽检现场由消费者按关切程度任意点取最希望抽查的食品;二是向消费者提供了4条采集信息的渠道。抽检结果在各抽取场所进行公布。这种抽检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日常监管工作的指向性,实现食品安全共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正做到了问计于民、服务于民。截至去年12月底,食品生产环节共抽检食品12批次,流通环节共抽400批次,实现了八类重点食品和本县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抽检的全覆盖。
二、日常监管突出长效机制,成效明显。解决食品小摊贩的监管真空,巩固做好食品摊贩备案公示工作。食品摊贩是一种传统的流动经营的方式,因为成本低廉、方便快捷,在国内大中小城市经营者比比皆是。流动摊贩在方便群众的同时,由于其经营地点不固定,经营品种、进货渠道有很大的随意性,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当前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是很完善,对于食品摊贩的监管始终处于法律法规的盲区。我局经过认真谋划,结合我县实际,针对食品摊贩的监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针对食品摊贩流动性强、无固定经营方式,我们组织执法人员对城区内的食品摊贩进行了“拉网式”摸底排查,摸底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摊贩数量、经营者姓名、经营地点、经营品种、经营时间。二是对城区的食品摊贩经营者分三批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重点讲解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进货查验制度及基础的食品安全制度。三是备案登记管理。食品摊贩经营者携带身份证复印件、健康证复印件、到我局填写食品摊贩食品经营信息登记表、食品安全责任承诺书,进行统一备案。四是备案后统一发放公示卡,要求食品摊贩经营者在经营时悬挂在明显位置,公示内容包括经营者姓名、电话、监督电话,方便群众对食品摊贩进行监督。目前,我县共备案小摊贩369户。
三、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扎实推进。一是扎实开展肉制品专项整治。按照统一部署,我局开展以“问题驴肉”为重点查处对象的肉食品市场清查行动,封存、销毁 “问题驴肉”300多公斤。二是集中执法力量对假冒食盐进行集中检查,封存问题食盐600多公斤,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三是加大餐饮监管力度,确保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在我县召开“两会”期间,对接待单位进行驻点监管,对食品原料采购、操作加工流程等重点环节全程监控,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四是强化高考、中考期间餐饮食品安全,提前对考生接待单位进行全面检查,为考生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五是开展餐饮环节使用消毒餐具专项检查。共检查各类使用集中消毒餐具的餐饮单位24家次,针对餐饮单位在购进使用消毒餐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36次。六是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员工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活动。活动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4次,散发宣传资料8000余份,向100家食品生产企业发放宣传牌200张、《告食品生产企业员工书》3156份,与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签订责任书138份。
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筑起牢固防线。我县现有药品生产企业3家,生产含粉针剂、水针剂等高风险产品。药品批发企业1家,药品零售连锁店128家;各类医疗机构301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4家、私立医院7家、乡镇卫生院16家、其他各类诊所274家。为了将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做实做细,我局不断优化监督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助推企业安全监管水平提高。一是全面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码实施。目前,我县药品生产企业均已完成全品种赋码工作。经营企业均已完成药品电子监管入网手续,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二是对企业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监督引导药品生产企业仓储条件符合生产要求,特别是有阴凉或冷藏保存的药品成品、原辅料及中间体的仓储、运输条件。三是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督促企业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管理,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并上报药监部门;组织召开全县药品经营企业、乡镇卫生院、各大医院参加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培训大会,为全年顺利完成工作打下了基础。去年全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400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60例,超额完成上报要求例数。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新的一般不良反应数量、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完善药品不良反应、修订说明书、药物研究提供了有理数据。四是做好新版GSP认证工作推进。对今年需要进行GSP到期重新认证的零售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统一部署,召开6次GSP培训会、为企业顺利通过GSP认证提供了帮助,为企业经营水平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128家药品经营企业顺利通过GSP认证。
截至去年12月底,我局在食品、药品监督执法工作中,共出动执法人员人员3400多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066车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56户次、食品小作坊166户次、农贸市场30个次、食品经营单位532户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256份,对3户标签标识不规范的生产企业、93户无证无照食品经营户查处,监督检查医疗机构150家次,提出整改项目60项,检查药品生产、流通企业400家次,各类食品、药品案件立案299件,罚没款110.52万元。□河北省定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戎志国
本文来源: 工商行政管理局
01.06.2016 06:17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