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集团围绕做精做优做强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系列报道之二——煤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开滦集团围绕做精做优做强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系列报道之二
煤化工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近年来,受资金、技术、市场、国家政策以及国际能源格局变化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逐渐放缓发展的脚步。国家“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使银行对投资大、建设周期与投资回收期长且存在技术竞争与环境风险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的放贷趋于谨慎。2014年国内油价连续下跌,让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回归理性。
在这种新常态下,开滦集团煤化工产业正确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以绿色低碳环保为核心,坚持以化为主、以焦为辅,优化焦炭和化产品结构,发挥产业链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了整体盈利。
产业链延伸 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煤到焦化产品可增值1.3倍,再到甲醇、精苯、沥青等化工产品可增值3.5倍。通过链条式的发展方式,2014年,在国内同行业普遍亏损的形势下,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逆势发展,完成收入156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
目前,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形成了年产焦炭720万吨、焦油加工30万吨、甲醇20万吨、精苯20万吨的生产规模。
在新能源方面,集团公司拥有甲醇汽油生产的自主技术。2014年7月7日,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中阳公司《甲醇燃料示范项目一期试生产方案》给出了“该生产方案可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评审”的评审意见,这为集团公司顺利实施甲醇汽油项目奠定了基础。
2014年下半年,集团公司京唐港煤化工园区传来佳音:中浩公司年产4万吨聚甲醛和年产15万吨己二酸项目分别于8月15日、9月10日一次投料试车成功,打通所有工艺流程,产出首批优质合格产品。
目前,中浩公司已研制出6个改性系列30多个牌号的聚甲醛改性产品,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了解,改性后的聚甲醛产品附加值可以成倍增加。例如选煤厂所用的筛板,如果采用聚甲醛材料,成本会更具竞争优势,且耐磨等工艺性能更好。
立足煤、延伸煤、跳出煤,打造“煤化工产业升级版”。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沿着新能源、新材料的方向,形成了“煤焦化、煤气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三大产业链条,产业综合规模在河北省最大,工艺水平在国内领先。
园区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核心
2014年,中润公司以减少工业水为切入点,实施技术改造,优化水处理工艺,深挖工业水循环利用潜力,使水循环利用率由98.5%提高到98.9%,年可节约用水146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谋划煤化工项目之初,集团公司就把可持续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京唐港煤化工园区牢牢把握“循环经济、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通过七大循环系统,使水、煤气、蒸汽、氮气、压缩空气、甲醇弛放气等介质得到了百分之百综合平衡利用,实现了“废渣不落地,污水不外排”节能减排目标。
不仅如此,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还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支持。集团公司将中浩化工新材料项目置于京唐港煤化工园区。8条管道“穿针引线”,把中润公司与中浩公司紧密联系起来,使各种物料资源通过纵横交错的管线直接输送,实现煤化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和销售费用。中润公司副产品精苯和甲醇分别是己二酸、聚甲醛的生产原料,通过管道直接输送,每年减少运输成本2100多万元。
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崛起,成为集团公司转型发展的强力支撑。目前,集团公司京唐港煤化工园区已经成为河北省产业链最长、最完整的煤化工园区,是煤炭资源型企业向煤化工产业综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未来 走绿色崛起之路
对于煤焦化向新材料领域的跨越,中浩公司总经理郑广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目标是继续延伸产业链,跑在世界市场的前面,在条件合适时,上马附加值更高的改性聚甲醛和尼龙66。打个比方,煤炭是麦子,聚甲醛和己二酸是馒头,那么改性聚甲醛和尼龙66就是包子。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通过有中生新、变废为宝,把更多的麦子做成馒头、包子甚至精致的糕点。未来,集团公司将有更多高附加值产品领跑市场。
有专家指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能否走得更远,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上下游产品的衔接。
河北省政府2015年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
在2月26日的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河北省再次发出动员令: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把创新发展作为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把科技创新摆在全省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支撑河北绿色崛起。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是一条可行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崛起之路。
产业链、园区、循环经济,是对集团公司煤化工产业形象的高度概括。发展循环经济,集团公司不仅从源头实现了节能减排,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把节能减排延伸至各个产业链。
走进京唐港,蓝天白云下,煤化工“巨龙”正腾起在无垠旷野中。潮涨潮落,新一轮绿色经济的浪潮正在涌来。如今,开滦人正在这里埋头苦干,用如椽巨笔,饱蘸渤海之水,书写着现代煤化工“绿色经济”的宏大梦想……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