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崛起
□武义青 张云 陈永国
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家产业政策双重压力之下,低碳发展成为调结构、稳增长的必由之路。低碳发展是一种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此为抓手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是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需要。从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的环保投入曲线(即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进入加速上升期,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将以年复合增速15%左右的速度上升,且这一阶段预计将持续10年以上。换言之,在大气、水、固废等减排领域的投资,将进入爆发性成长期,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低碳经济将在很多新的领域和部门产生工作机会,绿色就业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方向。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是重塑中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抉择。当前,绿色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绿色产业。在这一轮机遇面前,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河北历史上在高耗能产业上积累了较多的产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基本处于低端环节。尽早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积极参与绿色工业革命,将有望先行一步,形成新的绿色竞争优势。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雾霾的现实要求。因人口和经济活动过于密集,加之区域环境容量较小,京津冀已成为全国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低碳发展在节能降碳的同时,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有效防治空气污染。
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气候适应型社会”,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一种处于探索中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根据河北省情,应侧重从以下几个层次着手,有重点、分阶段、循序渐进地推动低碳发展。
创新低碳技术,打造低碳产业链
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能源高科技的创新和拥有。相对于信息技术来说,低碳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多,系统复杂,周期较长,投资较大,且具有应用前景不明、投资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因此需要多方合作,共担风险。根据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低碳技术宜采取协同创新方式:研发在北京,中试基地在天津和河北。其中,中关村是我国最大的科技创新高端资源密集园区,已覆盖低碳经济主要领域。今年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这是北京高科技生产要素第一次大规模向河北辐射外溢,也是河北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我省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地也应积极谋划,加快打造协同创新示范区。
我省工业能源消费占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大头,其中,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煤炭和石油加工业六大高能耗行业占工业总能源消费的90.5%。因此,必须调整工业结构,打造低碳产业链。对存量项目而言,要加快淘汰能效低的产能和项目,遏制“三高”行业的过快增长,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提高上、下游产业的能效。对于增量项目,要通过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使其从投资到建设一路绿灯。
农业作为我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气候智能型”农业发展模式,强调通过智能管理来适应气候变化,积极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对我省来说,应加强对旱灾、洪涝灾、风暴灾等极端气候的预测和预报能力,兴建一批旱作集雨补溉工程,培育高产节水抗逆农作物品种,把气候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因地制宜普及可再生能源,引进与发展“沼气产业化”,将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服务业绝大多数具有低碳的特征,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如环境监测、能源环保审计、电商服务、研发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会展交流服务等,既有助于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又反过来促进了服务业自身发展。因此,应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