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精神火种” 激发干事创业力量和热情

09.08.2017  09:02

  (记者张建国 赵少聪 解哲琳 通讯员张学军 王东岭)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林海,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迎难而上,造就中国高寒沙地生态建设绿色奇迹的感人事迹经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各大媒体集中刊发重磅报道,在我省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塞罕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倍受鼓舞,要继承和发扬塞罕坝精神,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围场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习“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大家一致表示,把塞罕坝精神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将这种精神与开展“两学一做”“脱贫攻坚党旗红”等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挖掘拓展、学习弘扬,实现对内凝聚人、鼓舞人,对外感染人、吸引人,有效激发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热情。

  “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他们的创业实践是围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缩影,是中国林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局长谭赋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精神是每一个林业人的榜样与追求。这是咱们乡村干部群众今年春季一起栽植的黑松苗木,你看,长势多好呀!在丰富沟村、宝元栈村、三十五号村共栽植4万多棵黑松苗木和樟子松苗木。乡里帮助村民无偿提供树苗,受益人是老百姓。过几年以后,村民就可以在林子里储蓄一座‘绿色小银行’了!”围场宝元栈乡林业站站长李春林望着长起来的黑松苗木高兴地说。

  “大山深处的一片绿色,背后都有几代造林人和守林人的无私奉献。蓝天白云是我们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下伙房乡八号地村村民将持有的荒山入股林业公司,油松长大后,采松枝、松球、松果、蘑菇还能有一笔收入。村里成立了福瑞林业工程有限公司,去年栽植油松苗木1820亩13万株,连翘经济林1000亩33万株。待新植苗木有效益后,按集体收益股份、贫困户收益股份、荒山承包户收益股份进行分红。”围场下伙房乡党委书记关孟凤说,塞罕坝精神更加坚定了他们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信心。

  “作为新一代务林人,要充分发扬塞罕坝精神,做好接力传承,切实守护好、经营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林海,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办副主任王金成表示,要学习老一代务林人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与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不骄傲、不自满,更加踏实地做好今后各项工作。

  扎根基层多年的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区主任于洋,看了众多中央级媒体关于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后激动地说:“现在我们看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是三代塞罕坝人以钢铁般的意志,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的结果,现在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保护好、培育好这片森林,不辜负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盼。

  “前辈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我们。”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北曼甸林场还不到一年的“90后”李爽表示,一定要扎根塞罕坝,为塞罕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塞罕坝精神值得林业系统所有人去学习、传承,科学求实、开拓创新地投身到‘绿色事业’建设中,不仅要守住、建设绿水青山,更要将其变成金山银山。”石家庄市林业局局长杨建秋说,“接下来,我们要抢抓当前雨季造林有利时机,在井陉县打造适合我市雨季造林模式‘郝氏造林法’,向全市推广。同时,高标准谋划秋冬季造林绿化工程,确保全年7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9.9%既定目标。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河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塞罕坝林场是河北省涌现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目前,林场内林地面积达到112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人民政府
塞罕坝林场干部职工谈弘扬塞罕坝精神
(记者杨金文 赵少聪 张建国 通讯员王东岭)塞罕坝法制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