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房

24.07.2014  19:47

说起换房,真的感触很多。从无房到有房,从小房到大房,走过租房、分房、买房、盖房的路。几经换房,住到现在的二层楼房,一路走来感触很多。

  父母亲都是教师,在乡村教书,我从小学到中学都跟随父母在外就读,或是住在学校的办公室里,或是租住在学校附近的老乡家里,那时对住房也没有什么要求。就说说我几次记忆深刻的换房故事吧。

  六、七岁的时候,母亲和我在小学附近租房。夏日的晚上,孤独的我,经常到邻居家大院子里玩,消磨时间。孩童时期,有天晚上,也不知学校开什么会,很晚了,母亲都没回来。邻居家的孩子回屋睡觉去了,自己在他家的柴草窝边上数着天上的星星等母亲"夜班归来",不知不觉睡着了。母亲回来后看屋里没有我,喊也没应,更加担心,急坏了,"孩子哪里去了?",半夜里找到学校的老师,到大队的广播室想通过广播找到我,可想而知,半夜的高音喇叭在村子寂静的夜空是多么的响啊。尽管如此,贪睡的我,就是没听到啊。后来也不知母亲是怎样从柴草窝里把我揪起来的。余下的就不说了,怎么辩白都没用,把屁股撅起来吧。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父亲"文革"受到冲击,母亲带着几个月大的小妹和我,下放到滹沱河南边一个村子里。大队临时把我们母子安排在一小院里,西厢房两间是一个"戴着地主帽子的四类分子"老太太住。北屋两间我们住,我们带着城里姥爷给的一个旧式立柜、一个五斗桌和几件随身衣物就安家了。进到屋里就看到房顶西南角有个比碗口还大的窟窿,白天阳光可以射进来,晚上躺在炕上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还没有来得及修补就突然来了一场雷雨,把炕上都给浇湿了。那年我十一岁,没办法,第二天我找了块旧雨布盖了盖,用几块半截砖压上了。不知是我年小不会盖,还是那年的大雨多,几次修啊遮盖啊作用都不佳。那时母亲整日和农民一样到地里劳动挣工分。还是邻居告诉我,找了几块土炕上用过的烙墙土坯,趁小妹睡着了,才爬上房顶,压在破洞上面才使我们的住房安静了下来。这样的时光持续了两年多,母亲复职安排到村西的小学去教书,住到学校的办公室了。学校的房子是瓦房,很简陋,油毡直接铺在椽子上,冬天冷,油毡表层结出一层白霜;夏天热,晒得沥青油从油毡上掉到床上,掉在碗里,吃住都在同一间屋啊。这样的时光一过又是几年。那个年代有房住就行,母亲到哪哪是家。

  七十年代中期,我十五、六岁,读高中期间,父亲平反恢复了工作,补了三千多块钱的工资,这大概是父母的第一笔存款吧。姥爷家的后院,原来是一祠堂,"文革"中破"四旧"给拆了,空出一个小院,跟大队请示后,姥爷捡回有棱角能用的半截砖头背回来,攒着;父亲用"存款"又买了椽子、檩条、木梁和砖。小舅找他的工友帮忙把砖拉回来。在他们的帮助下,全家齐出动,捡渣子,砸房顶,就这样盖了三间"卧砖"平房,因为没有用土坯。房子面朝南"两明一暗",大概有50多个平米吧,从此算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后来,父母每年攒点钱,先是在小院西侧盖起一间六七平米的小屋做厨房;城内盐碱大,有了点钱就买两袋水泥抹抹外墙的墙裙;攒点钱,买点砖铺地面;再攒点钱把屋里的地面,抹成水泥的……。就这样,年年施工,年年修补这个属于自己的房子。

  八十年代中期,我结婚后,有了儿子,爱人也从乡下调到县医院,因为经常上夜班,就找领导在医院后边的家属院申请了一间平房。看房子的年代,像是清朝时期,科举考场的隔间改造的,晚上房梁上的老鼠也很活跃哦。不管怎么说即便是严寒夏暑,爱人"三班倒"夜里十二点交接班,也不再为大雨大雪发愁着急了。后来在筒子楼里我们换了一间房,就更知足了。

  八十年末,县医院搬迁,医院要集资建家属楼,爱人坚持要买,可我实在是没钱,也没胆儿啊。一室两厅五、六十平米,最便宜的顶楼需要一万四。那时的一万四千元,对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我上哪里去借啊,就是借到了,今后怎么还啊。当时我和爱人的工资、奖金收入加起来也就二佰多。为此我俩生气吵架,还动了手,才算把集资买房的念头打消了。是啊,爱人也有怨气,一天三顿饭刷碗洗锅洗菜得到水房排队。筒子楼里没厕所,白天还好说,要是晚上肚子不舒服,需要去方便,就得很正规的穿上衣服,到家属院外边的公共厕所去行事。

  又过了四、五年,随着工资的增长,我们省吃俭用,成了"万元户"。看着不断上涨的房价,向老人和亲戚借了一万多,还是下决心从城西北角墙根边上的开发楼盘买了一个六层顶楼的单元房,七十一点多平米。楼高了点,开始从六楼的阳台往下看还有些头晕哪,回家上楼一次就气喘嘘嘘,不想下楼,所以每次上楼都要想想,看看还有没有需要往上带的东西。虽然地点偏了点,楼层高了点,可还是很满足的,想想也是啊,毕竟是新房,属于自己的新房,没了老鼠,没了房上掉土。住在六楼,夏天苍蝇蚊子都很少,楼高有弊也有利啊。这个过程中,父母所住家里的房顶子也出现严重问题,拆掉重建成砖混结构的楼板房,水泥地面,墙和顶都是涂料粉刷,木制推拉门窗也节省了空间。父亲很满意:再也不用看到折椽子,晚上房顶掉土被惊醒,算是老有所居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九九七年,我所在的单位开始建集资楼,地段位置好,上下班很近,乘车购物都很方便,这次怎么也不能错过机会啊。于是卖掉六楼单元房,加上几年的积蓄,就决定换房了。按照我的资历和工龄分到一个三楼,百余平米,我还创意把卧室的门用磨砂玻璃相框,地板铺上瓷砖,简单的装修用水曲柳镶上墙裙,扩充的阳台可以养花,采光取暖都不错,家人同学来庆贺,纷纷前来"暖房"。随后的几年,我们俩工资也不断增长,家里装上了空调柜机,电视换成29吋、洗衣机也换成了全自动、电话电脑也走进了家里,生活的条件因房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父亲有心脏病,脑血管、血压都不好,连续几年都得在医院里调节治疗一段时间,需要照顾。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我想早晚还是要住在一起的。可不管是住老家,还是住单元房里,面积有限,三代人同堂,还是不太方便。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又产生换房的想法。这一年,县城里街道扩建改造,一些被拆迁户,赔偿的宅基地规划到城内西南角。有些被拆迁人放弃建房想转让,单位俩同事抓的比较紧,先后从那里买了二手宅基地,规划统一建二层住宅。我对二层楼梦寐以求好多年了,几次机会都是因为经济力量不足或位置不合适而放弃了。这次我的表妹夫也是被拆迁户,他们的举动启发了我,就和表妹夫说了我的想法,果然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要出让宅基地。我得到消息,赶紧和父亲商量,谈我的想法。父亲开始不大同意,说你们刚换了房,咱们目前没那个财力。说的也是啊,可等我们有了财力,机会就不一定再有啊。我一方面说服父亲,一方面说服爱人。这回是县城建统一规划的小区,现在看来比较荒凉偏僻,将来水、电、暖、天然气、交通都会方便的,再者随着城市的发展,南城门外一定要修通往省会的路,再说县城里的地皮越来越紧张了,这个地方肯定会靠向市里发展的。眼看城内地价一长再长,不能等了,先后找到我的几个同学,借了六万元,把地皮搞下。我筹款的同时开始自行设计,买了一套几何用的三角板,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就在2.3分的宅基地上画图,地下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一层、二层的分布要服从利用率。还考虑到父母年岁大了,今后不能一出门就下台阶,要有一个平台,就算是今后坐上轮椅,出来晒太阳也方便啊。几次征求爱人和家人的意见,方案定了下来,就这样抓紧时间在雨季动工了。这个过程中父亲因心脏病又住院了,我当时在县委宣传部负责全县社会宣传工作,正是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时期,白天经常陪领导下去调研,回来后汇总材料。那时人手少,也没电脑,所有材料都是手写,亲自改稿,亲自校稿,编发简报。领导要求大讨论活动要有成效,有社会影响,每天都要出简报。爱人看我忙家里,又忙单位,想让我省点心力,说"盖房的事,你就多花点钱,包工包料吧,无非咱们多还一年借款"。可知道"包工包料",一点都不省心,包工头认为你不懂建筑,经常在原材料的使用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我不得不忙里偷闲,抽空到工地上查看,督促把关工程用料。晚上还要到医院里去给住院的父亲陪床。两个妹妹都在市里,有一个周末小妹一家来看父亲,妹夫替我在医院给父亲陪床一宿,我在家里睡了一晚,那晚感觉是多么的轻松啊。一段时间过后父亲去世了,那年的时间过的好慢啊。

  二层楼施工终于完毕,同时背上了十几万的债务,我在想下一步如何还债,同时也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房屋每层90平,除去胡同占地,小院没多少啊,美中不足,将来有了车也进不来。正当我纠结的时候,邻居兄弟和妹夫吃饭讨闲话说:朋友前面还有块宅基地不想要了,建房不用让开胡同占地,紧邻街道,那样小院面积大了,将来可以进车。我想又是一次机会,把它整过来再择机盖,然后再卖掉新建的二层楼。机会不抓是得不到的啊,不出三天我就借凑10万元,办了交接手续,要下这块宅基地。

  有了刚刚建房的经验,策划起房屋的结构更加科学了,房子外观因统一规划不能改变,可内部结构一定要立体,厕所紧凑,厨房通透,电、水、天然气、取暖、太阳能的运用,地上地下的连通都要科学方便,略有前瞻。加上这几年宣传督导"文明生态村"建设,也应该让我的小院体现出生态节能的痕迹啊。地下室要发挥冬暖夏凉作用,夏季炎热下去吃饭休息可以节省空调;从小就喜欢乒乓球,也要留出打球的空间。于是又找出那套三角板和铅笔,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几次勾勒出新二层的方案。凭着上次建房的经验,为使建材既经济又高标准,决定这次的建材用料要亲自定购。

  又是一年建房施工,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突然停电,让人很烦恼,通过介绍租借了一台发电机,买点柴油接着干;施工过程中停水,让你真的很无奈,新建的小区设施还不是很健全,白天自来水经常停水,就想办法自备一个大的铁桶,从农田浇地的机井去拉水,工人都来了,不能停工啊……。有一次打浇筑,工程持续到深夜,工人下班后,我骑上"老爷车--74年的加重飞鸽"回家。刚上路,自行车链子断了,施工的地方和我的住处,足有七八里路。半夜里怎么修啊,头上的汗就直接流到了后背,夜风吹到身上,一种别样的感觉。没办法,无助的我,慢慢体会城内夜晚的寂静吧,推着车子一个人数着街边的路灯,走着……。像这样,收工后检查完工地回家,自行车车胎没气也记不清次数了。新房的主体总算完工了,房子虽然简单,却是自己亲自设计的。

  等到来年装修,也没请人设计,自己从网上搜了几个效果图,印出照片来,就算图纸了。买装修材料也是"精挑细选",太次的不用,高档的也不能选,为的是保证质量还要节省每一块铜板。因为上次建房借人的钱还没还,这次再也不好意思多借了。为了省点钱,比较轻便的材料尽量骑自行车带,无数次往返工地到装修材料市场,板材店、油漆店、五金店已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室内装修简简单单,客厅用一种很便宜的墨绿色的石板砖装了一面文化墙,下面用廉价的大理石板围成花池,里面种上喜欢的吊兰和紫罗,夜晚再有灯光的映衬,意境不错。自己劳动愉快的心情用自言诗表达出来,找爱好书法的同事写好装裱面壁墙上。母亲八十岁还亲手做出十字绣"红梅花儿开"挂在自己的卧室,与家具灯具相配也很协调。我们和儿子的卧室也都简洁实用。屋外突出立体生态,门洞进深有8.5米,东墙挂有"梅兰竹菊",停放爱车比较宽裕。门洞与南房相连,几根桩柱顶起来,下边有走廊的意思,顶上做好防水,垫了四十公分的土,就是我的"自留地",种上我喜欢吃的蔬菜,茄子、黄瓜、西红柿,韭菜、茴香和香菜,瓜类、叶菜类每期都有十五六个品种供调剂,吃不完就送同事朋友,每天早晨我在上边浇地拔草,邻居在自己院里除种施肥,经常进行蔬菜"交流"。走廊下边架空与院内鱼池连通,也加大了鱼儿的活动空间,休闲时间,看看红鱼首尾相衔,自由自在的嬉戏,心情也爽。水是宝贵的,把下雨的雨水引到院内地下"水库"内,能容20多立方的水,把它抽到房顶的水塔--铁桶内,用于浇花、浇菜、冲厕所,取之不尽,用水不竭。小院的西侧就是青竹和芭蕉了,每天早晨给它"淋浴",更显翠绿。

  2009年,卖掉了单位的集资单元房,搬进了心目已久的二层楼房,感慨颇多。换房的动力补充着我消耗的体力,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艰辛的劳作,换取了满意的收获。盖房不仅让我享受了过程,也享受它的成果。回忆半生的搬家经历,回想劳动的汗滴,看看现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换房了吧。  

  春节,儿子儿媳回来了,听说邻居到海南去过冬,看到我冬天咳嗽的厉害,儿媳说:"爸,等我们挣了钱,也给你们在海南买一套,让你们也过上候鸟生活,体味天然氧吧。"

  作者:正定县委宣传部 李超英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