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持续治水 邢台南沟门村不惧洪水
河北日报记者 李 巍 张永利
山青水绿,荷塘鱼肥。近日,走进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县将军墓镇南沟门村,眼前的景象令人神清气爽,难怪村民们都把村头这个人工湖叫做“小北海”。
今年7月19日发生的洪灾,周边的村庄灾情均非常严重,唯独南沟门村“村民无一人伤亡,房屋无一间倒塌,田地无一垄冲毁,道路无一寸受损,塘坝无一个溃堤,桥梁无一座损坏”,安然无恙。
可是,面对1996年那场洪灾,南沟门村并不像今天这样从容。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德英告诉记者,当时,全村仅有的300亩耕地几乎被全部冲毁,房屋倒塌了158间,占全村的1/4。机井、变压器、道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受损,直接损失1623万元。
相隔20年的两次洪水,给南沟门村带来的影响可谓天壤之别。是今年这场洪灾的水量比1996年的小吗?王德英摇摇头,“变化来自我们持续20年的治水。”
天上下雨地上流,怨不得天,只能改变自己,适应环境。20年来,南沟门村利用自身集体经济的有限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开展垫地、筑坝、修路、建桥等工程。为了防止灾害重演,他们年年投入、长久打算,尊重自然、留足河道,循序渐进、科学治理。20年来,共筑起大坝4723米,修筑塘坝45个,大小桥梁14座。
站在村头的将军墓顺川大坝前,记者感受到了这里有别于其他堤坝的气势。地上10多米高的堤坝坚固挺立,如同钢铁长城一般保护着村庄百姓的安全。
“我们的大坝、桥梁、塘坝都是有‘根’的,因此,老天爷不会对我们动粗。”王德英告诉记者,所谓的“根”,就是这些基础设施根基都建在地下的岩石层上,单说大坝,地下就有6米深。
南沟门村的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有专家介绍,洪水有致命的“三招”,即冲、倒槽、掏,其中“掏”是最要命的。一旦水利设施根基没有“根”,就会被掏底,根基变空而倒塌。
事实证明了南沟门村的正确。在今年的这场洪灾中,附近乡镇的几十个过水路面,无一幸存。唯独南沟门村通往将军墓镇的大河过水路面,毫发无伤。虽然有十来米高的洪水大浪冲、刷、掏,但它仍然岿然不动。
要防大汛、抗大洪,豆腐渣工程要不得。王德英告诉记者,在这20年的建设中,他们特别注重工程的质量。村党支部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严把质量关,所有工程都是浆砌片石砂浆混凝土。他们要求施工方灌浆要饱满,不留半点空隙,对质量差的,坚决返工,不留半点隐患。
治水,不仅让南沟门村提高了抗灾的能力,也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曾经穿村而过的臭水沟经过治理,蓄满了清水,种上了睡莲、荷花,修了塘坝,建了小桥,不仅成了村中一景,还成为休闲垂钓的好场所。村里又专门从邢台市聘请技术人员做指导,搞起了俄罗斯鲟鱼和西伯利亚鲟鱼养殖。据初步估计,几年前他们放养的25万尾鱼苗,如今总重量可达10万公斤,光卖鱼就能收入120多万元。
如今,南沟门村已经成立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目光瞄向了休闲旅游开发。他们将依托村子周边的山水优势,把村庄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