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中拉传递积极信号 利好全球经济复苏

22.05.2015  20:11

  中新网5月22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以来首访拉美,受到关注。法国《欧洲时报》22日社论表示,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积极作用对世界经济复苏意义重大。李克强此次拉美之行,向拉美和世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

  文章摘编如下:

  “注入氧气、赠人玫瑰、共跳桑巴……”赞誉来自拉美,甚至西方。《金融时报》的文章就称:李克强从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国家”选择了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时机。

  “”就好在中拉合作是“能力与需求的结合”:双方建立机制,考虑拉方有哪些需要,中方又有哪些可以对接的先进产能。这已不是易受诟病的传统外向型经济合作:输出资本、打开市场、卖出商品、买入资源。

  中国早在2011年就超过荷兰,成为在拉丁美洲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投资国。截至2014年底,中国投资南美已破千亿美元。拉美与中国间的贸易规模也已接近美国。而拉美国家经济体系尚不够完整,大量商品需要进口、大量资金缺口需要填补的背后,是其提高工业化水平的迫切需求。

  “中国制造超级推销员”李克强此访,带来包括“两洋铁路”在内的铁路、矿业、电力、装备制造等产能合作。中国在这些产业领域实力上升迅猛,能为拉美提供急需的资金、基建装备和技术、经验。对拉美来说,产能合作可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产业体系,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可以把中国的企业、产品和制造放到国际环境下开展竞争,同时还得到能源和资源的稳定供应。

  中拉之间大手笔的产能合作,将有益于拉美经济体生产率的提高,为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提供信心,乃至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可贵的活力。这也印证了中方在为实现李克强于达沃斯论坛致辞中所提出的“打造全球价值链、推进势在必行的结构性改革”这一目标而正在行动。

  曾几何时,拉美被西方视为初级产品的来源地。但到了21世纪,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意识到拉美是全球价值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这从法国总统抢先访问古巴可见一斑。奥朗德这“捷足先登”的一步,意在继续进军拉美,顺应欧洲国家与拉美合作的历史潮流。

  相对欧洲国家而言,可以预见,作为新兴经济体中佼佼者的中国,与同样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拉美国家的合作,具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因为中拉之间并无殖民史的重负,同时,尽管已经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中国的合作仍以积极互补、平等合作为前提。

  李克强在中巴工商界峰会上的致辞明确阐释了与拉美国家合作的立场,他强调指出,中巴都是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方愿同巴方一道,深化产能合作,促进经贸结构多元化,积极推动科技教育交流合作,在应对各自挑战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复苏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经历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美国和欧洲,正处于复苏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在经过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也呈降速的趋势,而拉美经济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各个经济体之间的相互积极作用对世界经济复苏意义重大。李克强此次拉美之行,向拉美和世界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对各方提振信心的影响意义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