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旋律 燕赵儿女抗日歌】芦苇荡中的抗战神兵 雁翎队
03.09.2014 12:31
本文来源: 河北广播网
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不朽的旋律——燕赵儿女抗日歌》今天请听《芦苇荡中的抗战神兵——雁翎队》
在白洋淀,有一首流传了很久的民谣: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 千倾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 民谣中所提到的正是让白洋淀一带的侵华日军谈之色变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 苇田浩荡,荷叶飘香,湖面上渔船点点,这是1937年7月的白洋淀。这里,距离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仅120公里。没过几天,白洋淀便也成为日寇入侵的重灾区。 文学家孙犁先生的作品《荷花淀》,就是以白洋淀抗日武装队为背景而创作的,“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 这段描述的就是,雁翎队在枪支弹药急缺的情况下,巧妙与日伪军作战的场面。现年95岁高龄的雁翎队队员马仲秋老人对那段恶劣却又充满激情的战争岁月记忆犹新,“这是最残酷的时候,那个时候咱们呢,是土枪土炮。有的是打鸭子的,有的是打大雁的,用的是大抬杆,就是很长的火枪,两米多长,放的火药,铁砂子,用这个来打敌人的小汽船。” 当初有着200多人的雁翎队,如今还在世的仅有两人。遗憾的是我们无法找寻他们那个年代的骁勇画面。但有一部电影《小兵张嘎》,却再现了雁翎队的神勇善战。 虽然嘎子的形象是艺术虚构的,但对于经历了白洋淀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每一个雁翎队队员都是嘎子的化身! 在抗日战争期间,雁翎队利用有利地形,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保运船。进行大小战斗70多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壮歌!(河北电台记者孙青欣)
本文来源: 河北广播网
03.09.2014 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