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时投资创始人王莉:要和柳传志一样成就他人
在联想之星六期开学典礼上,王莉正在用一幅图像介绍自己的“红色梦想队”
编者按:王莉和柳传志的一次正面交锋,是在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六期的开课仪式上,老柳就某个观点侃侃而谈,所有的听讲者都在聆听或是请教,但王莉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引人侧目。但在采访过程中,王莉一直在强调,作为创业者,她希望有一天能和柳传志一样,成就他人,而不仅仅是自己。
上海鸿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联想之星六期学员王莉,曾是一个典型的白领精英。
记者第二次见到她,蓝上衣、黑裤子、高跟鞋、手上一个PRADA的包,说话干脆利落、一二三四,还时不时蹦几个英文单词。去年8月,联想之星六期开课,柳传志照例讲第一堂《总裁是怎样炼成的》,老柳坐在正中间的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完了便有学员发问,多是请求柳传志“指点迷津”,一间大堂里,颇有几分朝圣的气氛。
这时偏有一个女声说,柳总,我不同意你的看法,管理不等于管制,总裁的职责更应该是服务。老柳又细问了几句,让她具体解释,末了便呵呵笑着,说,大家的看法不同。记者站起来拔着脖子向前方寻找了半天,那是第一次见到王莉,也是这个样子,只是蓝上衣换作了白上衣。
歪打正着闯进医疗行业
王莉21岁从武汉大学毕业,学德语专业,计划第二年初就去德国,此时却拿到一家德资企业的Offer,想着先趁这段时间实践下也好,不想刚进公司时,因为既没有专业背景,也没有工作经验,公司要求跟她签3年的合同,其中有6个月的试用期。
王莉说,这家德国公司做医疗器械国际认证,是该行业全球最大规模的企业,自己开始却根本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误打误撞进了医疗行业。在这家公司里,王莉3个月提前转正,一年内升职3次,加薪7次,她的德国深造计划,也就泡汤了。
五年后,王莉离职去同行业的德资公司做中国区总裁,她和团队一起,为上一个东家留下了从108家客户到780家客户的增长量。她在第二家企业又做了五年,在这个行业工作10年之后,一共帮助中国1500多家企业通过欧盟的CE认证。进入第二家公司之后,她用3年时间完成了自己规划的5年工作目标,此后她还做了人生的又一件大事——生孩子。
这是一段既紧凑又卓越的人生旅程,不到30岁,王莉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财务自由,做完了别人几乎要用大半生才能完成的任务。快速到达一个个目标固然让人欣喜,真正的问题是,然后呢?她说:“我不想自己还这么年轻,就过上一种类似于退休的生活。”
做未做过的事——创业路上开始排雷
10年里,她“围观”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看到这个行当仍然不够强的现实。其实不仅这个行业如此,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大同小异:罕见原始创新,少有集成创新,多的是“拿来主义”——仿照国外已经量产、还未来得及全球推广的产品,进行二次研发。
“中国市场上的医疗器械,80%以上是进口品牌,少量国内品牌拥挤在低端市场打拼。”作为一条成熟的产业链,国际医疗器械产业的上游研发呈现出分散性的状态。大型跨国企业尽管用于研发的投入很可观,但基于成本和市场的考虑,他们也不会专注于基础性研究,更多的是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和升级。他们通常会通过收购或合作的方式,把那些散落在科学家和创业者手中的新技术成果收为己有。
至于产品推广和销售的下游,则是这些大型跨国企业的长项,是新兴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是,中游呢?“就是现有科技成果向量产转化的这个环节,是中国市场的机会。”王莉说。一开始就习惯于国际思维的王莉,没有耐心等待国内科技的成长和磕磕绊绊的转化机制,她要做一个“猎手”,去搜索全球范围内已经成熟的技术成果。
这是王莉在创业道路上排的第一个“雷”,也是截至目前最大的一个“雷”,它的爆炸点是“能不能做?”这是做事和创业的基本逻辑起点。创业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做自己没做过的事,第二种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第三种是做自己和别人都没做过的事,王莉的选择是最后一个。
管理就是成就他者
说到最大,这个雷还有另一个爆点“为什么做?”这是心里的雷,也是王莉和老柳的“争执点”。经过那一次的小小辩论,王莉也在反思自己,创业对已经成为白领精英的她来说,更像是一种成就别人的期待,所以她才会迫不及待的对老柳说出自己对管理的理解:管理是在服务和成就同道和同行者。
和老柳不同的是,她还未来得及走出自己的路径,用特有的方式来将这个期待变为现实。但老柳已经做的很好,他和联想一起,用一种硬朗的方式,成就了杨元庆、赵令欢、陈绍鹏等一批卓越的人才。王莉的理想也许会和老柳殊途同归,但那需要时间和行动。
这也是联想之星创业CEO特训班的理想,希望通过公益培训,让更多的创业CEO更清晰的认知自己,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背靠联想控股,2008年联想之星从公益培训开始,逐渐进入天使投资领域。目前,联想之星重点布局TMT、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
奔赴以色列找项目——排第二个雷
无论如何,王莉都要尽快开始,2012年,她和几个合伙人创立了专门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奔赴以色列去寻找项目。
为什么寻找以色列,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古老的欧洲总是喜欢专注某种技术的拓展和深化,而美国和以色列则以创造新技术为特长,这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其次是自己在美国医疗器械行业熟人太多,去折腾一番,万一事情做不成,恐怕还有点丢人。
这是王莉排的第二个雷,它的爆点很有趣:纯粹是自己埋下的。“去了以色列才知道,他们的这个行业几乎是和美国联动的,以色列有什么风吹草动,美国人都知道。”王莉笑着说。
丢人不丢人已经顾不得了,她还托以前的老同事,在以色列介绍项目,在那里待了两个星期,每天开三四个会,以色列人很意外。见多识广的以色列人也接触过不少中国人,要么是来投资,要么是做代理,来买技术的人,只此一拨。
从医疗到投资——与联想之星排更大的雷
从以色列回来,王莉和她的同事们心里还未来得及忐忑,跟过来的三十多个项目就呼啦一下上来了,一阵手脚忙乱之后,王莉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雷”。
如果做技术成果孵化,简单的购买显然不是个好办法,且不论价格问题,知识产权如何授权,同精明的以色列人打交道,一旦授权有问题,后续的研发又该如何持续?几个人一合计,合作的本质是分享利益,何必纠结于讨价还价,不如绑在一起做,投资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凭借曾是一个圈里的人脉,很快一亿人民币的私募投资基金便成立,“投资+孵化+运营”的雏形模式也初步形成。践行想法、猎杀项目、筛选成果、初步投资,一亿人民币很快花完了,第二期基金正在募集。自己的收入没增长,工作量增加了一百倍,排了三个大大小小的“雷”,创业两年多来,王莉很忙。
以后她遇到到的雷会越来越多,也许有的能排掉,也许有的能踩响,谁知道呢?最简单的方式是:如果不做事,那些“雷”便永远不会成为威胁。创业者则不同,面对这些“雷”,他们不仅要保持不可救药的、无畏的乐观,更要有一往无前的持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