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河北变成“创新大省”
●汪金友
“河北号称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资源大省,但如果不是科技创新大省,再多的大省也成不了强省。”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河北省的一位主要领导,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的。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河北还是有一些值得自豪的理由的。
比如农业,我们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2014年,粮食总产量3360.2万吨,棉花总产量43.1万吨,油料总产量150.2万吨,蔬菜总产量8125.7万吨,肉类总产量468.0万吨,水产品产量126.4万吨,可谓是货真价实的鱼米之乡。
再说工业,河北有开滦、井陉、峰峰等多家煤矿,唐山、邯郸等地还有多家铁矿。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煤炭、纺织、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石油、轻工、医药等优势产业。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都在全国居于重要地位。
正因如此,河北的经济总量,近些年一直在全国居于上游。虽赶不上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些经济强省,但也一直名列前茅。
为此,致使很多的河北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各级领导们在开会时,经常讲我们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农业大省和资源大省”,并以此沾沾自喜。就连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也时不时地以“大省”为荣。有一次去银川,当听说宁夏自治区当年财政收入的数字以后,我竟然得意地讥笑人家:“哟,你们一个自治区的财政收入,还不如我们唐山的一半。”
现在想想,我们河北是凭什么“大”起来的?不就是因为地处平原吗?不就是因为靠近渤海吗?不就是因为有几座矿山吗?不就是因为围绕京津吗?不就是因为人口众多吗?而这一切,基本都是先天和客观的优势,似乎与我们的努力关系不大。调一个宁夏的市长县长来,数字还是这些数字,成绩还是这些成绩。
所以说,河北省委省政府现在把科技创新作为破解制约河北发展的突破口,算是抓到了点子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现在全国各地的创新浪潮也风生水起、百舸争流,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谁起步早、跑得快,谁就能够赢得竞争优势。
再看我们河北,无论是农业的问题,工业的问题,贸易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其主要症结,都集中在科技创新不足。有的是几十年一贯制,按部就班,老生常谈,根本就没有创新。有的是想创新,并且开始了行动,但刚走出几步,就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乃至半途而废。也有的是拥有创新的梦想,也拥有创新的团队,但却没有得到当地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所以进展不快。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乍一看,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科研部门。但实际上,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所有的科技创新,最终都要落到增加和壮大市场主体上。或者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或者使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或者使现有的新兴产业通过有效扶持快速成为栋梁之材。
就我们河北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京津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河北的创新型企业,把发达国家的技术人才变成河北企业的技术人才,把国内外行业的龙头企业引来成为河北的著名企业,把一个企业的成熟技术变成一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把具有产品优势的企业变成河北顶天立地的支柱企业。
科技创新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新也会变成旧,因而需要再度创新。我们可以突破别人,别人也可以突破我们。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在新的奋进征途中继续奋进。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