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带土移植”

13.02.2019  22:23

   把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带土移植

   ——九五硼业保定落户记

  2月11日,是许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节后头一天上班的日子。中关村丰台园满城分园内,总投资5.8亿元的河北省硼化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试项目当天也开启了节后的建设。而在满城经济开发区里,一个年产八万吨膏体水溶肥的硼化物产业化项目,正在加紧工程收尾工作。

  “两个项目均力争5月份投用。”天天盯着施工进度,河北九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五硼业)董事长安泽方仍觉得项目进展不够快。“现在手里订单接近2万吨,还有很多领域亟需开发,不急不行呀!

  硼是一种重要化学元素,被称为“工业味精”,其化合物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由于一般的硼化物很难溶于水,无法有效应用,我国的新型硼化物材料一直依赖进口。2013年,九五硼业便掌握了四水八硼酸钠生产技术,用于生产膏体水溶肥,填补了国内空白。可是,作为初创企业,九五硼业只有几间旧仓库改造的厂房和二十几名员工,产品应用仅限于棉花肥料。

  意识到产品应用领域狭窄的市场风险,安泽方一直想开发新产品,拓宽应用领域。然而,国内硼元素研究机构少,加之自己接触面有限,多年来,他一直苦于找不到技术合作伙伴。2015年,受棉花行情波动影响,企业近乎破产。

  当年4月,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挂牌。那时,有一保险企业想租下两层办公区被中心拒绝了,这事儿传到安泽方耳朵里,中心给他的印象就像其双子座大楼一样“高大上”。

  2016年3月,几近走投无路的安泽方抱着“碰运气”的心态找到中心负责人扈德辉,想“借中关村的招牌给企业‘镀镀金’”。

  “像你这样的公司,我们敞开怀抱欢迎!”听完安泽方的介绍,扈德辉当场拍了板。原来,中心有着严格的准入“门槛”,那就是符合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都具备创新性。“九五硼业完全符合条件!

  “我们绝不是只做招商引资,真正目标是将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带土移植’,在合作城市打造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体系。”当时听扈德辉介绍中心,安泽方还有点似懂非懂。

  人才交流会、企业家沙龙、创新汇大讲堂、投融资接洽会……根据企业需求,利用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中心组织的各种活动一个接一个。

  入驻不到3个月,安泽方便在一场科研院校对接会上,遇见了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的徐芳森教授。当俩人的手握在一起时,均用“相见恨晚”表达了各自心情。

  原来,华中农业大学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研究硼元素的科研机构,多年来也一直苦于找不到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合作企业。

  双方接下来的合作紧锣密鼓。仅三个多月时间,徐芳森教授便带领科研团队,研制出全新的膏体水溶肥。这种肥料除棉花外,还可用于茶树、果树、蔬菜等,应用范围大大提高。

  产品推广应用同样需要渠道。安泽方又一次找到了扈德辉。扈德辉的回答非常干脆:“没问题。

  经中心牵线搭桥,九五硼业的新产品分别在重庆万州的玫瑰香橙种植基地、内蒙古海拉尔的土豆种植基地和我省的张北蔬菜种植基地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果实的口感、成品率、产量均显著提高,市场价格上涨超过10%。

  产品从此一下打开市场。去年一年,九五硼业的订单达到了1.5万吨。看到硼化物产业化的美好前景,安泽方又谋划了新的项目,并再一次牵手中关村,在丰台园满城分园新建研发和中试机构。

  截至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累计组织136场次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对接会,入驻227家企业和机构,年营业额达17亿元。(记者林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