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弘扬塞罕坝精神 拱卫京津冀蓝天

14.01.2016  21:17

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

群山环抱,林海连绵,虽是深冬时节,一脚踏入,五官感知的全是绿。塞北的承德素有“华北绿肺、天然氧吧”之称,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京津冀四个战略合作功能区之一。多年来,承德市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筑生态高地,为京津冀净化空气、优化水质、美化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国家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承德水源涵养和调蓄能力不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有林地面积3360万亩,占京津冀区域的36%。近日,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世界最大人工林扼住沙漠南移

一个小时的专访中,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围绕弘扬“塞罕坝精神”,介绍了承德市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誓守“水清、山绿、天蓝、地洁”底线的积极作为和生动实践。

2014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分别对承德市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批示,将塞罕坝作为全国“艰苦奋斗、劳动光荣”重大典型向全社会宣传推介。

担任承德市委书记的周仲明对“塞罕坝精神”内涵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介绍道,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50多年前曾是一片荒漠。1962年,为阻挡呈扇形围聚在北京北面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浑善达克等沙漠南侵,林业部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试验林场,从18个省市调集来精兵强将组成369人的开荒队伍进驻塞罕坝,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温度超过零下43摄氏度,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早期的创业者们吃的是黑窝头,住的是土窝棚,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53年躬耕不息,53载绿色接力,他们硬是在一片荒漠上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打造出资源价值超153亿元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休闲度假的天堂”。

从卫星云图上看:有两弯深深的碧绿,像一双雄鹰的翅膀,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日夜护卫着京畿。

塞罕坝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是“拒绝理由”向党和人民交出“赶考精神”的满意答卷。

弘扬“塞罕坝精神”建生态强市

周仲明动情地向记者介绍,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寻梦人”;我们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征途中砥砺前行,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追梦人”;我们正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躬耕不息,做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筑梦人”。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承德加速发展、绿色崛起的需要,是京津冀三地加快对接合作、促进协同发展的需要,是全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倡导世界人民共促绿色发展的需要。

50多年来,“把爱交给青山,今生无怨无悔,把爱交给绿水,生生死死不变”的塞罕坝之歌经久相传,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务实、争创一流、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塞罕坝精神”深入人心。塞罕坝精神给承德带来了什么?周仲明用一组数据回答:“植树造林3360万亩,涵养了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均自生水量37.6亿立方米,密云水库的56.7%、潘家口水库的93.4%蓄水来自承德,每年为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塞罕坝140万亩林海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