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传统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

07.06.2014  05:32
  •     摘要:本文阐述了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传统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抢救、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形成与发展; 问题; 对策

        承德南临北京,北倚内蒙古,东部与辽宁省毗邻。全市共有358万人口,其中满、蒙古、回、朝鲜等44个少数民族共143万人,设有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隆化、滦平、平泉3个民族县。古代这里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戎、东胡、匈奴、鲜卑、柔然、乌恒、契丹、女真、蒙古、满、回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来,勤劳的承德各族人民,在这奇异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承德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纷呈多彩,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能使人感受到这种古老文明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研究承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世人更清楚地了解少数民族对承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必然会增强承德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团结,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弘扬。这对目前我们建设承德、繁荣承德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
        民族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相作用的结果。承德的地理环境有丘陵、高原、山地、盆地四种类型。从气候看,属温带地区,雨水适中,故河流众多,森林茂盛,禽兽繁多,多种地貌和温暖的气候,产生了畜牧、狩猎和农业,影响着这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使这里的民族既有游牧文化的刚毅、粗犷,又有农耕文化的谦和,具有刚毅相济的特点。
      承德地区的社会结构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征战和交融形成的。公元前八世纪,牧猎于滦河、潮河流域的山戎族败退,部分族众与炎帝族融合。公元前七世纪,燕昭王派大将秦开率燕军袭破东胡,承德一带并入燕国,在今丰宁、围场县的北部建起数百公里的燕长城,展示了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此,农耕文明在这里形成和发展。辽代,承德为契丹族、奚族的发祥地,“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旃裘人鲜佩纯绵,貂锦羊裘擅物华”,这是他们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辽神册元年(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从蔚县等中原地区俘掠一大批汉族人,安置在北安州(今隆化县)、泽州(今平泉县)。内地的汉族迁至此地,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田畴高下如织布,牛马纵横似谷量”。汉人与奚人、契丹人杂居,“汉人削顶垂发以从其俗,并佃奚土”。此时承德的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文化方面,契丹族依据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还利用汉族的工匠在承德境内建起了北安州、泽州两处古城。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境内相继建起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这里处理政务,这里便成了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过重要作用,山庄外的寺庙群融汇了汉、藏、蒙古等多民族的文化和建筑艺术,山庄园林凝聚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
        这样,团结统一、文明和进步的承德民族文化由此而产生和形成了。
        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主要有二:其一是多民族多元性。承德世居的各个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个性。这里的民族文化由多元文化构成,以语言系属为例,蒙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满语虽也属阿尔泰语系,但和蒙语发音和语意截然不同,回族则通用汉语。蒙古族文化主要为游牧文化,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回族以饮食文化为主。其二是多样融汇吸收兼容性。这是由这里的各民族长时期杂居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形成的,各个民族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汉族文化的成分,汉族文化中也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
        二、承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承德属于著名的红山文化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重点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有馆藏文物7万余件。商代山戎族亚牧部落的铸铜器——亚牧鼎,是迄今为止在承德发现的最早文物之一。围场、丰宁、承德等县有秦汉时期建的古长城、古城遗址,丰宁、平泉和兴隆县存有辽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县有元代的蒙文石刻。特别是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成,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赋有民族特色和集南北建筑形式的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依山就势修建了12座融合我国多民族建筑风格,体现中国边疆风貌的寺庙。这些寺庙是仿照蒙藏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寺院,沿用汉族传统手法结合自然地形修建起来的。如普宁寺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西北边疆准葛尔部达瓦齐民族分裂之后,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上层贵族,并下令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寺以作纪念。安远庙是为祖居西北的达什达瓦蒙古部落迁至承德,为满足其礼佛需要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仿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而建。普陀宗乘之庙,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绥服蒙古诸部,仿达赖喇嘛所居拉萨的布达拉宫所建。须祢福寿之庙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迎接六世班禅来热河为乾隆皇帝母亲祝贺70寿辰而建。这12个寺庙都有石碑,用汉、满、蒙、藏文记叙了建庙的缘由。
        康熙年间建起木兰围场,其境内共设立7通石碑和一面摩崖。如《古长城记》、《入崖口有作》、《永安湃围场殪虎》。碑文均为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镌刻。
        2、丰富的少数民族古籍
        承德的少数民族古籍范围广,各县区都有散布。种类多,有碑铭、文书、家谱、牌符、印章等,尤以辽和清代为多。仅平泉县就有辽景宗的长女——大长公主墓、耶律夫人墓和两处石羊、石虎古墓群。兴隆县梓木林子村的古墓,墓主为辽代的枢密使萧仲恭,墓志铭为契丹文,志文共50行1600字。在承德县发现的辽代用于敕书及军机的契丹文金、银牌,为世上罕见。隆化县收集了契丹节度使铜印。滦平、平泉县出土的辽金时期的石棺上的石刻、彩绘,记载了契丹、奚族游牧、狩猎和生活的场景。清代的少数民族古籍更为丰富,如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藏有1200多册少数民族古籍,外八庙文保所藏有满、蒙、藏文的藏传佛教经书,尤其是满文经文为世上罕见。丰宁、宽城、围场等县抢救和收集了22帧诰命、敕命,均以黄娟为衬地,以蓝、黄、红、绿各色交替分段,单面书写、满文左起,汉文右起,卷首有两条蓝色蟠龙图案托出“奉天诰命”四个篆子。滦平、隆化、平泉等县保存有满文、满汉合壁家谱72份,最早的满文家谱为道光元年(1821年)所制。家谱记叙着他们祖先的旗份、驻地、官爵和名讳。咸丰、同治年以前多以满语命名,而后,多仿汉习俗,以字排辈。丰宁文物管理所藏有铜印一颗,印文为满文篆书,汉译为“镶黄旗察哈尔第七牛录之图记”,印背镌有“乾隆十六年五月礼部造”字样。丰宁、宽城、围场县陈列有练武狩猎用的弓箭、刀、枪,以及鼻烟壶和各种首饰,桦皮制作的各种形状的桦皮篓,满族育儿的摇车。
        1989年以来,承德市抢救、整理和出版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文内反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生活方面内容的居多。2002年平泉县档案局还整理出版了雍正七年(1729年)所著的蒙、汉两种文字的《八沟厅备志》一书。
        3、悠雅端庄的清宫廷音乐和欢快奔放的满族、蒙古族歌舞
      承德境内的满族、蒙古族、藏族音乐、舞蹈,既渊源于白山黑水和千里草原,又富有浓郁的燕赵风格,既有宫廷传统的乐和舞,又有民间流传的舞和乐。
      清宫廷的清音会也称热河什番会,融入蒙古族的“什帮”乐、汉族的“吹打乐”。清代初期顺治北巡,即有太监承应的行幸仪仗出现在承德滦河流域。康熙帝建木兰围场及沿路行宫,便有清廷教坊司与南府承应的小型赐宴音乐传入热河行宫。康乾时期,承德避暑山庄做为清朝的陪都,其乐制、乐律、乐章、乐仪、乐器及乐队是清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音乐在这里有极致的表现:热河文庙祭祀乐庄严盛粝;澹泊敬诚殿朝觐大典中和韶乐肃穆典雅;万树园筵宴外藩乐备万方凤仪兽舞;木兰围场秋狄大典塞宴有太古之遗音;乾隆帝万寿盛典万国来朝笙簧鼓吹、韶音齐鸣。现已挖掘整理出200余首宫廷乐曲,其中有满族队舞乐、蒙古乐、瓦乐喀部乐、回部乐等40余首。
        “热河二人转”,初建于乾隆晚期的满族花会,道光初年,吸收了“热河五音大鼓”、“地秧歌”、“莲花落”等艺术格调,唱腔以“热河五音大鼓”和满族民歌《老边关调》为主,逐渐形成了“二人转”特有的歌舞表演形式。流传下来的唱腔曲牌近200首,剧目有《八旗勇口》、《铁骑兵》、《鸳鸯嫁老汉》等。
        “八角鼓舞”最早在八旗军队中盛行,乾隆年间逐渐形成坐唱形式的八角鼓,近年丰宁满族自治县文化部门经挖掘整理、创作出八角鼓舞。
        藏族宗教舞蹈《跳布踏》有着久远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六世班禅到承德避暑山庄朝见乾隆皇帝时传播到承德,其以古朴、粗犷和神密的动物舞、神舞和法器舞别具一格。现在,普宁寺时逢重大宗教活动时都由数十名喇嘛表演。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日趋繁荣。承德市挖掘和编排了较多满、蒙和藏等少数民族戏剧、舞蹈和歌曲节目,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如1994年河北省文化厅、民宗厅在石家庄市举办了全省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承德市的《狩猎归来》、《踏露情歌》、《剪窗花》均荣获一等奖。2001年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戏剧大奖赛上,承德市话剧团的《班禅东行》获文华奖、剧本创作奖。2004年第四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承德市评剧团的《达瓦丹珠》获得优秀演出奖,并荣获优秀唱腔设计、优秀舞台艺术设计、优秀导演和优秀演出共4个第一奖项。此剧反映了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准噶尔蒙古达什达瓦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历史画面。演出后,迁至承德的该部蒙古族后裔群情激荡,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珍视民族团结。
        4、剪纸、布糊画民间艺术人才辈出
        剪纸艺术在承德市乡村广泛流行。始于清代,盛于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的五、六十年代。当今剪纸艺术最为成熟,剪口流畅精细,劈毛纤长利落,刀法有刚有柔,并曲折委婉,色泽鲜明夺目,装饰变形恰到好处。其杰出人物有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富新民、张冬阁、石俊凤等,他们均为满族。尤其是石俊凤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获全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吕梁山花奖”。1984年12月,应邀随同河北省民间艺术代表团去美国奥兰多市“迪斯尼”参加艺术表演,其娴熟的技法和精彩的现场表演,被誉为“飘过大洋的彩蝶”。
        布糊画由丰宁满族自治县藤腾先生创制,又称藤氏布糊画。藤氏布糊艺术汲取了中国画、唐卡、雕塑乃至油画等中外艺术的精华,用料以绸缎绫绢、金丝银线为主料,辅以珠花、首饰、丝绒、木板等材料。集刻、剪、编、绣、绘、染、镶嵌、粘糊、裱褙等工艺,精工细作,画面逼真,色彩绚丽。其作品有花鸟鱼虫、人物等等。藤氏布糊画自创制以来多次获奖,如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贡献奖。1999年获“河北省民间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一等奖。其作品“风凰宝相瓶”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三、承德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文化场所少,设备短缺,经费严重不足
        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以及滦平、隆化和平泉3个民族县都是国家级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国家对这些县每个县每年财政转移支付都达4000多万元,县财政只是个“吃饭”财政,对文化方面的投资廖廖无几。新华书店狭小,图书馆破旧,剧场、电影院更缺乏维修和更新。据2004年统计,6个自治县、民族县的127个乡镇,30%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如丰宁满族自治县26个乡镇,有南关蒙古族乡等8个乡没有文化站,没有工作人员,没有业务经费。乡镇文化业务经费每年只有500至1000元。有文化站的乡镇大多没有微机、电视,乐器道具短缺、陈旧,科普图书少。
        2、民族古籍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亟需加强
        民族古籍的抢救、挖掘和整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业务经费少,人员不足和思想不重视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极有价值的古籍不能及时抢救、整理出来。承德的清代少数民族古籍种类多,数量大,有书籍、碑刻、家谱等。仅碑刻而言,全市有辽金元明清时期古石碑近百通,有相当部分的碑文漫漶不清,现已知的就有10多通石碑遗失在不同角落。如平泉县的宗畅寺,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762年),有正背两面阴刻蒙汉文对照的石碑两通,是我市清代最早建的寺庙,颇有考古价值,但这两通石碑被当地居民做房屋的基石占用。承德县、平泉县有两处康熙、乾隆年间建的寺庙,因寺庙已损坏,石碑则被就地挖坑埋在地下。清代嘉庆时期时任木兰围场总营,故去后葬于隆化县西阿超乡,其碑现被当地做铺路石使用。平泉县茅兰沟乡蒙古营村清代村民捐款建一座桥名为合善桥,当年立一石碑,为蒙汉文对照,但此碑被移走垒做院墙。全市还有满蒙回等族家谱70多个,还有20多份诰命、敕命,部分契约散于民间。这些少数民族古籍是研究承德历史和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了解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缺乏“精品
        承德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内外宾朋纷至沓来的旅游旺地,但缺乏文化精品,应要搞大避暑山庄、大木兰围场文化品牌,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推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走出承德,走出河北,面向全国。
        4、缺乏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是关键,现承德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少数民族文化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无论是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古籍整理人才或是图书馆专业人员都极为不足,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5、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承德旅游资源较丰富,游客络驿不绝,但在制定规划和旅游发展中缺乏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如人们当前有回归自然、崇尚自然,到大自然中旅游的宿愿,但承德市的坝上草原等旅游区却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严,使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形式,这些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承德作为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又有广袤山场和草原的木兰围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本着“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承德民族文化工作,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
        针对承德民族地区文化设施缺乏和落后状况,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和配套资金,帮助承德民族地区新建、扩建和修缮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和影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建立民族文化网络基础和广播影视台站,以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2、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确保各民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
        承德的一些高等、中等院校应开设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古籍整理等专业,放宽招生条件,设置民族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将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子女送到国内的文化艺术大专院校中深造。并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要,不定期开办培训班和专业班。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协会也要举办文艺理论班、创作研究班、文学讲习班等各类短训班,对在职少数民族文艺人员进行轮训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3、加强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整理和出版。
        承德少数民族古籍种类多,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宗教、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各县、区应根据国家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的文件精神,成立工作机构,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对散于民间的濒临失传的古籍,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应做好工作,对持有人给予一定的补偿,将其征集上来。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编纂和出版各类少数民族古籍书籍。
        4、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应制定积极保护抢救与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生态环境的政策。鼓励民族地区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我市的围场、丰宁两个自治县对其坝上草原旅游中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规化,合理开发,严格管理。将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与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
        5、建立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争创“名牌
        承德市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文学、古籍整理等各个领域,奖励和表彰各民族的优秀人才和文化精品,使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另外还应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汇演、调演和展览。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6、加强民族文物的抢救、收集、维修和保护工作
        少数民族文物包括各民族的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和革命文物。这些文物是研究承德人类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和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是进行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教材。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承德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自觉地保护好文物。各文物部门也要及时抢救、收集民族文物,妥善维修和保护。同时,在城镇建设中要十分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突出民族风格。
        7、加强对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将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吸收继承、发扬光大,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流动和传播,使承德民族文化在与国外文化交流中进一步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