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调整方向 力促蔬菜发展

07.06.2014  04:33
 

  

  ——2013年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分析与对策建议

  河北是蔬菜生产大省,蔬菜产业是河北省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之一。设施蔬菜是近年来全省种植业中农民自主投入最多、整体效益最高、覆盖范围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河北省环绕京津,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且光照充足、农田肥沃、地形地貌多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以设施蔬菜为核心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蔬菜产品不仅满足了本省城乡人民的需求,还辐射全国多个省(市、区)。河北的“菜园子”为全国的“菜篮子”做出了较大贡献。当前,全省各地按照“扩规模上效益、壮龙头活机制、创品牌拓市场、提质量增效益、抓示范强带动”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蔬菜生产规模,着力推进设施蔬菜建设,通过调整生产结构,创新经营机制,提升品质效益,着力改变我省蔬菜“大而不优”、“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现状,加快我省由蔬菜生产大省向蔬菜生产强省的转变。

  

      一、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一)全省蔬菜实现恢复性增长

  

        2013年一季度,全省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对冬季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从二季度开始,在天气转好、政策支持和市场带动的多重因素共同促进下,蔬菜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22.0万公顷,产量7902.1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和2.7%。

 

  从生产品种看,大白菜、黄瓜、西红柿产量居前三位,分别为1907.7万吨、955.2万吨、727.4万吨,合计占到蔬菜总产量的45.4%。

  

    (二)设施蔬菜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3年,全省设施蔬菜生产稳步发展,生产规模继续扩大,面积、产量比重均有所提高。从生产规模看,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38.4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增长14.2%。设施蔬菜产量达到2584.6万吨,增长15.3%。从生产比重看,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全部蔬菜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1.4%,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设施蔬菜产量占全部蔬菜总产量的比重为32.7%,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目前,我省蔬菜单产水平位居全国第一。

  

    (三)蔬菜产业示范县发展突出

  

      2013年,全省24个蔬菜产业示范县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把蔬菜产业示范县打造成为开拓京津高端市场、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标准生产基地。随着我省蔬菜产业示范县的建设和发展,示范县蔬菜生产优势更加明显,对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全省24个示范县蔬菜播种面积36.8万公顷,蔬菜产量2364.0万吨,分别占到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0.1%和29.9%。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6.8万公顷,产量1126.8万吨,分别占全省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的43.9%和43.6%,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5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

  

      到2013年底,全省已经有112个县(市、区)建成了不同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764.0千公顷,占到全省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的31.1%;实现产值1083.1亿元,有223.5万农户从事基地蔬菜生产和经营。

  

      与之相适应,全省有58个县(市、区)建成了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市场承接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品销售,有效地解决了种菜农民的销售问题,缓解了蔬菜生产的市场风险,降低了销售成本。2013年,蔬菜专业市场成交蔬菜总价值619.2亿元,占到全省各类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成交额的38.7%;销售利润达到45.4亿元,占30.4%。蔬菜市场在蔬菜产业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全省共有蔬菜产业化龙头经营组织26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157家,年服务收入50万元以上的蔬菜中介服务组织40家。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1%。蔬菜专业市场销售收入91.3亿元,增长8.8%。蔬菜中介服务组织实现服务收入3.5亿元,增长2.9%。

  

      二、我省蔬菜产业的调整方向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省蔬菜生产虽己开始由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由于蔬菜生产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蔬菜产业仍存在着一些阻碍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仍需进一步增强,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蔬菜产业结构仍需不断调整优化,蔬菜深加工水平仍需提高。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应立足市场,突出特色,不断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推广为手段,以示范带动为载体,建设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菜篮子”工程,加快实现由蔬菜生产大省向蔬菜生产强省的跨越。

  

      (一)调整方向

           

              一是调整区域布局,实现规模和特色新突破。我省蔬菜特色产区,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区域优势已经基本形成,要在巩固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涵,在规模和特色上下功夫、求突破。冀北张承地区要面向全国,下决心把错季菜做大,不但要在规模上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把绿色无公害的文章做足,在提高省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大南方市场的开拓力度,使蔬菜成为坝上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环京津产区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契机,紧紧盯住北京、天津这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大市场,做好京津的菜篮子、菜园子,着力发展设施无公害时令菜、精特菜、高档菜、特色菜,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天天供应。沿海冀东产区冬季雾天少,阳光充足,而且紧靠东北市场,要针对东北粮有余、菜不足的结构特点,加快耐储运蔬菜的发展,提高市场份额。冀中产区,要发挥设施生产优势,以优势品种为核心,加强特色生产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

  

      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繁育、推广新突破。 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是推动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关键。我省蔬菜产业要引育结合,以引为主,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加快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开发,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世界先进科技对种子的研究日新月异,杂交种、转基因、光辐射、太空搭载等各类型的种子层出不穷,品种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进一步加大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育、繁力度,转变工作方式,由引种子向引种子公司转变,加强与世界大型领先种子公司的联系合作,借助外力,以园区为基础,建立示范、销售平台,加快品种更新步伐。

  

      三是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挖掘良种良法配套所蕴藏的巨大潜力,下大力量抓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与突破。要充分利用蔬菜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研究的力度与深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块上月月播种、月月收获,周年生产,均衡上市。北部地区应从简单的错季菜,向计划种植,拉开播种期,错月、错天发展,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形成稳定的物流,避免一次上市数量过大,产生拥塞卖难。通过栽培特性的互补,蔬菜可以与粮食、经济作物,甚至蔬菜自身品种之间立体种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地块、空间、光照,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调整栽培方式,实现设施蔬菜新突破。设施生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今后蔬菜生产要把扩大设施栽培规模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规划,加强引导,加快推进。要实施设施优化改造工程,改旧式、建新型、增设备、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型有机结合,改进设施水平,使全省设施蔬菜水平提升一个等次。

  

      五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农药、化肥等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要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管理和投入品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确保“源头”净化;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要切实解决“菜篮子”产品“三无”问题,对进入大中城市市场的农产品逐步实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产地编码、质量追溯制度。要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市级无公害蔬菜配送中心为重点,逐步向县级延伸,发展连锁销售、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通过加大无公害工作力度,使蔬菜产品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二)对策建议

  

      推进我省蔬菜产业发展,要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优势蔬菜产品竞争力。在多措并举、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住重要机遇,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京津冀三地,人口过亿,农产品市场需求量极大,我省蔬菜产业应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新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区位优势,做好“菜篮子”“菜园子”,打造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发挥自身优势,多上优质项目,多出优质农产品,搞好对接,打开外地市场,在京津冀蔬菜市场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充分利用京津两地高科技、信息化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培植一批科技型创新园区,使之成为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提高本地区蔬菜产业竞争力,把我省蔬菜产业提升一个档次。河北蔬菜产业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与京津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促进我省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示范,增强服务功能。样板示范、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是引导菜农采用新技术的有效途径。要从“抓多数”向“抓少数”转变,在抓整体推动的同时,向更加注重抓增效增收典型、引导农民生产方面转变。要培育一批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学得起的示范园、示范场、示范户、示范棚,发挥其培训、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农民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觉拒绝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全省无公害生产工作的开展。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技电波入户、热线电话、农业信息网、“863计划”河北智能农业信息网等现代传媒形式的作用,特别是鼓励县级农业信息网站开辟蔬菜产地价格信息发布专栏,定期更换蔬菜供求信息,提高蔬菜供求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产销衔接。

  

        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品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蔬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搞好产销衔接。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创立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领导。加快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所在。千方百计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制定相应的融资优惠政策,对公益性的技术培训、科学考察、规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信息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所需资金,政府给予无偿支持。对于蔬菜出口、加工增值、冷藏保鲜等有效益的蔬菜产业投入,积极制定贷款、税收及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蔬菜产业优势区域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通过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优势产区的发展壮大。扶持有条件的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建设蔬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利用龙头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强、信息灵敏的优势,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传送给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