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深耕大山:把“绿色”存给未来
山场苗圃给未来种下希望 李茜 摄
新建的村民广场有健身器材 李茜 摄
新修的进村路 李茜 摄
中新网承德12月9日电 题:扶贫深耕大山:把“绿色”存给未来
记者 李茜
五年前,年过六旬的李国臣为新工作添置了一个“大件”。由于担任村里的护林员,他咬牙花了五千块钱“分期”买了辆摩托车,开始一个人守护两万多亩山林。如今,村里来了一群人,帮着李国臣一同守护这片大山。他们在荒山上种上松树,并希望在离开后这片绿色能继续滋养大山的后人,让山民摆脱贫困。
李国臣所在的西底沟村有3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65户5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1%,是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位于河北深度贫困县之一的隆化县。全村行政面积约3万亩,山地面积约2.87万亩,耕地约占总面积7%。
李国臣生养在燕山脚下。他印象中养育着这方村民的这片大山,没有带给村民多少财富,总是光秃秃的。在用不起煤炭的年代,村民取暖就到山上打柴禾,一次打上六、七车柴也是常事。
但父亲在李国臣出生不久后种下的一棵松树却被全家人视为“宝贝”,舍不得砍它。尤其在父亲离世后,这棵树便成了李国臣全家的一个“念想”。如今,李国臣每每坐在窗边,仍不时地望向对面山上这棵松树。“人对树,是有感情的。”
20世纪80年代,一场山洪冲向了山谷中的这个村落。村中五、六户人家的房屋被冲毁,在那个家家都不富裕的年代,全村人勒紧裤腰带一起帮他们重建家园。但也是那次洪水后,人们意识到,荒山也是会“发怒”的,如果山上有树,也许山洪不会这样肆虐。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李国臣和村民都分到了山地。不同以往,村民不再砍树,而是有意识地“封山”,让山上的树木自然生长,呵护树苗。“好像一夜之间家家有了保持水土的意识,不再想着砍树卖钱了。”
随着中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保护环境政策的出台,山上的树逐渐多了起来,但荒山仍占多数,仅靠自然式恢复生态时间太漫长。村里的路仍年年被水冲毁,每年洪水后新冲击形成的“河道”便是村民的新路。
“所以村路的路线年年变,人走着都困难。”由于耕地较少,靠天吃饭的西底沟人仅能维持糊口的生活,根本没钱修路、种树。壮劳力开始走出大山打工挣钱,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便深居大山很少出门。
2017年,河北省委统战部扶贫工作组来到隆化县西底沟村和厂沟门村两个深度贫困村。该工作组扶贫工作更多地考虑通过产业带动让困难民众脱贫致富。结合两个村子山场多、耕地少的特点,决定实施投入小、用工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山场苗圃建设。工作组免费发放树苗给贫困户,贫困户只要精心呵护,不用施肥、除草,三年后可将树苗出售,并以此循环。
今年村里共建山场苗圃近580亩,涉及家境困难的村民120户,其中105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了苗圃种植。根据预测,项目完成后,按每户种植5亩计算,3年后每年可为每户村民增收3万元左右,大大超出贫困户脱贫标准,既能稳定脱贫,还能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保护了这片大山。
河北省委统战部驻西底沟村扶贫工作组组长李剑锋说,这就好比把绿色存进“银行”,把财富存给未来,把大山存给后代。也斩断了“被脱贫”和“数字脱贫”。即便日后他们离开,也可以放心了。
该工作组发挥统战系统优势,争取各类资金近千万元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最近经过努力,引进知名民营企业千喜鹤集团公司投资2600万元,在西底沟村和厂沟门村建设养殖基地,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政银企户保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为按期保质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给贫困户更多保障,工作组将这种长期项目和短期收益相结合,将产业覆盖与政府资助项目相结合,通过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光伏发电等项目,让每个贫困户有2—3个扶贫项目覆盖,全方位保障贫困户的收入。
此外,工作组到西底沟村后,在长达10公里的沿村主路旁安装了180盏LED路灯,修建了4.6公里的进村公路,在公路两旁植树保持水土、浆砌河坝、清淤河道以达到泄洪护路的目的。工作组在村中心建了村民广场、文化大舞台、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看病、娱乐、健身都方便了。村里亮了、绿了、美了。
李国臣说,这个冬天,从家里望向对面山上,可以看到更多的绿色,父亲种下的那棵树不再孤独地守护这片大山。一进村,道路两旁满眼都是绿色,村里有了固定的路,外村的亲戚们也愿意来串门了。
李国臣说,连村里的这些“外来人”都每天在为村民的未来苦思冥想。他也常教育儿子,“自己就更不能辜负自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