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扶贫攻坚期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期

23.03.2016  12:01

    王勉

    “当下,正值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上面给的各种资金、项目很多,这个时候也是调结构的最佳时期,各地要抓住机会,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真正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不能完全别人种啥你种啥……”3月22日,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在出席全省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

    冯新柱副省长是在提醒陕西省各地注意一些问题的时候,有感而发,脱稿“插话”。笔者认为,这个不经意间的“插话”,点中了要害,反映的扶贫问题极富普遍性,应引起各地关注。

    扶贫是一场接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尤其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时候像今天这样,把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如此的高度!世界上也鲜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扶贫工作如此之重视!

    扶贫不是喊口号,不是搞运动,需要“真金白银”扶,“真刀真枪”干,中央为此下足了工夫。正因为如此,当下,各地从“上头”下来的项目、资金繁多,如何把这些项目坐实,把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让贫困群众不仅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发展问题,对各地政府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大考。

    回头看冯新柱副省长“扶贫攻坚期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期”的提醒是多有道理,多么及时。曾几何时,很多人对扶贫停留在“上头”给了项目,不管适合不适合,为了不得罪人,每个地方你有我有人人有;“上头”给的资金,也采取一样的方式,撒“胡椒面”。有的人不珍惜,拿着“上头”给的扶贫项目、资金,乱花、乱用,甚至搞形象工程。对具体贫困户,逢年过节“一斤米,几斤油,外加几百元慰问金”了事。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扶贫方式,毕竟在贫困面大的特殊时期,粗放式扶贫方法有其存在的道理。但现在不同了,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实施的精准扶贫,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长期脱贫、实现小康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必须要改变扶贫思路,从内心深处理解我国的扶贫已经从过去“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内涵。

    扶贫攻坚期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期,提醒我们机遇稍纵即逝,过去扶贫缺政策、缺资金、缺项目,容不得多想,现在这些东西都有了,必须抓住机遇,克服以往等靠要思想,变被动为主动,顺势而为,应势而动,科学施策,对症下药,开出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药方”,而不是“别人种啥你种啥”,盲目跟风,跟着感觉走。

    扶贫攻坚期正是调结构的最佳期,同时提醒我们,过去“路子”走得不对的,思想没有转过弯来的,只要清醒过来,现在改来得及。对扶贫干部而言,如果当地产业不对路,就要立即着手,开动脑筋,调动一切资源,想方设法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培育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主导产业;对贫困群众而言,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扶贫攻坚,关系自身的切身利益,关系未来的生活质量,是大家一起来帮你解决难题。因此,每个人必须主动配合,群策群力,想办法、出主意、讲奉献,切实实现能生存、有发展、过得好。

    总之,贫困问题是一个旷世难题。“十三五”时期,中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也是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对贫困个体而言,要彻底与“贫困”说再见,不单是所谓变“输血”为“造血”,不单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是对这两句话的更深一步理解,那就是要抓住这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实施扶贫攻坚的机遇,调结构、转方式,教给他的“”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长久地“造血”,从而实现稳定脱贫。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