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献身湖南扶贫攻坚一线的河北老兵王新法
老乡!多么质朴而浓烈的词组!
有个河北老乡,他在湖南义务扶贫好几年!
他前后拿出了100余万元,为村里拓出了15公里山道,架起了6座桥梁,让老百姓喝上了洁净的山泉水,人均年收入也从最初的2000元增至6000元。
今年2月23日一大早,由于连日劳累,他倒下了……
他走了,村民们万分舍不得……
村民连续三天上山祭拜,按照土家族的传统,只有父母去世才能受到这样的重礼。
他,就是来自河北石家庄的转业军人王新法!
当地人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亲人
3月1日,王新法入葬后的第四天,61岁的曾德平和几位村民沿着盘旋的山路,历时3个多小时来到六塔山顶,念叨村里的变化,倾诉思念之情。
这是王新法入葬之后,曾德平连续三天上山祭拜。按照土家族的传统,只有父母去世才能受到这样的重礼。
近几日,84岁的田申秀老人也闲不下来,每天都会步行两个小时到王新法曾经居住的地方转一圈,期待着能遇到“名誉村长”,和他聊聊天、拉拉家常。
在老人心里,王新法没有走,也不会走……
说起王新法的举动,村里人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谈及“名誉村长”的好,没有一个不红了眼睛。
到底王新法做了什么,让这里的人都认他、爱他,对他无比留恋?又是为什么,这里的人都亲他、爱他,视他如亲人?
薛家村地处武陵山脉深处,是湖南省级贫困村。虽然守着青山绿水,可这里人的生活依然很贫困。王新法进村帮扶后,一心想着的就是改变村民的生活现状,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讲起王新法,薛家村党支部书记覃遵彪心里还有些愧疚。4年前,当王新法第一次告诉他自己义务扶贫的想法时,覃遵彪还以为他只是做做样子的,根本没把他当回事。
然而,当王新法拿出自己的64万元储蓄,要为村里架桥、修路、建烈士陵园、发展生态茶园时,覃遵彪信服了。不仅和王新法一起义务出工,还主动将自己的茶厂和另外引进的一家茶厂并入村里的茶叶合作社,使其成为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同样被王新法的实际行动征服的还有曾德平。
“一开始看不惯他,觉得他太霸道。”曾德平说,“薛家村最大的财富是茶园,但他却要大伙儿将茶叶采摘由四刀改为一刀,这不是断了老百姓仅有的财路吗?”
但接下来的事情让他心服口服。
聘请专家“把脉”、对茶园进行标准化管理,利用自然条件减少病虫害、大力发展有机茶叶……在王新法的帮助下,曾德平家里的试验茶园,次年每亩收成就达到了7500元,亩均增收5000余元。
一年的时间,这个专门找茬的土家汉子,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并影响着更多的人对王新法“黑转粉”。
“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干村里的事儿。”村委会主任贺顺勇这样总结王新法的扶贫义举。
据悉,在薛家村义务扶贫的四年间,王新法前后拿出了100余万元,为村里拓出了15公里山道,架起了6座桥梁,让老百姓喝上了洁净的山泉水,人均年收入也从最初的2000元增至6000元。
“老弟,你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堆积起来就是一座山啊!”谈及王新法,76岁的贺宗云老人情绪激动,老泪纵横。
基层干部说:冲锋号旋律就是他的生活态度
“再也见不到他敬军礼、喊‘大妹子’的模样了,再也听不到他手机里暖心的冲锋号铃声了!”3月4日,石门县民政局局长谈起义务扶贫、献出宝贵生命的王新法时,依然眼含热泪,悲痛不已地说:“冲锋号旋律,就是他的生活态度。”
2013年,王新法从河北省石家庄市来到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扶贫不久,当时还在县妇联工作的林华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来到薛家村访问,认识了王新法。
林华说:“当时,我们坐在月光下,我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放弃自己石家庄的城里生活,来我们深山扶贫?老王望了望不远处的大山,告诉我:来这里扶贫,我和我爱人考察了两年,感受到了石门土家族人的纯朴,薛家村山好水好人好,就是经济落后,所以我和我的军人团队来了。因为我始终坚信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我们军人团队想发挥余热,探索走什么样的路子,才能够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我听了这位老兵发自内心的话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这样,他俩工作上、生活中有了交往,后来林华担任县民政局局长,同王新法及其团队交往更多,渐渐成为好朋友。
女人的观察总比男人细致,林华看到,老王坚持住在薛家村废弃的木板房里,是不愿意麻烦村民。他找来废弃的报纸,东补西糊,将房间里面打理得干干净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像在部队时一样。他捡来废弃的包装盒仔细钉在墙上,分门别类标注香皂、牙具等,做成了一个置物架。山上捡来的树蔸,经他清洗打磨,放在房间成了一个别致的茶几。他自己节俭,只有几套迷彩服,有一次从长沙回村里,自己掏钱给村民买了10个美容器。
林华感叹道:“老王是一个生活节俭却充满生活情趣的人,薛家村的群众因此喜爱他。”
去年12月26日,在石门县委支持下,由王新法一手创办起来的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长沙移至石门落户。
林华告诉记者,当天,老王在他的微信群里写道:“43年前的今天,我在部队宣誓入党;43年后的同一天,为了在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武陵山国家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成立了‘五行缘’。 12月26日,我不会忘记!”
“推进了殡葬改革,开辟了山河园,他正准备在开发生态有机茶上大干一番,趟出一条扶贫新路来。没想到,天不遂愿。”林华说道。
林局长整理了老王发给她的系列微信:
“1月27日,今天除夕。‘与民共富军人团队’祝各位战友、亲朋好友、父老乡亲过年好!晚上,在南北镇敬老院,和吴光荣院长、敬老院的全体老人共进年饭,我数了一下,20个菜。”
“1月28日正月初一,看望薛家村65岁残疾村民孙红登,送上节能灯泡。看望薛家村90岁村民赵德梅老人,送上节能灯泡。”
“1月29日正月初二,看望薛家村86岁抗美援朝老兵田玉树,并送上节能灯泡;看望残疾村民王腊英,送上节能灯泡;看望生活困难村民唐培汉,并送上节能灯泡。”
“1月30日正月初三,看望薛家村残疾村民游来安,除将他家的用电线路进行了检查外,还将带去的节能灯泡全部安装好;看望薛家村生活困难村民唐会娥、田美年一家。当看到安好的9瓦节能灯,比他们原使用的60瓦白炽灯还要亮时,一个劲地说:亮,亮,辛苦你们了,辛苦你们了!”
“一个外乡人,不是深爱着这里的乡亲,不是想彻底改变这里的穷面貌,会如此付出吗?”林华激动地诉说,“他就是一盏灯,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他人!”
“今年正月初四,老王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一组她女儿王婷和外孙女在大海边度假的照片,写了一行说明‘我的女儿和女儿的女儿’。”林华回忆,“我当时看出来他们父女情深,又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我外孙女呢?后来觉得,是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没出生,他就在千里之外扶贫,眼下孩子不怎么认识他,自己也没尽到多少做外公的职责。其实,老王很爱孩子,他是有大爱的人。”
薛家村外出打工者多,留守儿童也多,孩子们放学后都是爷爷奶奶带着,没有什么交流平台。王新法看到这个情况,认为“不能装作没看见”,就和军人团队商量,由军人团队统一捐献了60多部摄像机、一台投影机,在军人团队办公室旁边,成立了“我看是非我看美”广播站,把全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每周六上午活动,陪伴空巢老人、维护村环境卫生。孩子们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反映美、丑题材的照片,贴上宣传墙进行宣传;写出好人好事广播稿,在村广播室给村民广播。今年2月10日,王新法还带着“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小组代表,前往六塔山山河园陵园,进行每年例行的国旗更换和石刻字刷新工作。这些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孩子们争做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劳动好、团结好的队员。
向央是第一批加入“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的留守儿童,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小组成员。得知王爷爷去世的消息,她在家哭了两天,前几天哭着对林华讲,“王爷爷说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还要带我们出国去旅游。”11岁的唐龙耀刚到活动小组时,连话都不敢讲,通过半年多锻炼,在众人面前能讲话流利。王爷爷下葬那天,他坚持送灵,哭着说:“我长大了也要做王爷爷一样的好人。”
河北媒体人说:我们以他为荣,为他骄傲
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5家媒体的9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辗转奔波8小时,来到石门县时已是2月28日晚上。3月1日一早,他们又坐车3个多小时,赶到薛家村采访。一进村,驻村“与民共富军人团队”成员谢淼就抱着河北日报记者白云哭起来。老乡见老乡,几人跟着哭起来,空气瞬间凝固。
白云得知薛家村村民曾德平连续3天,每天往返步行30余公里,上六塔山“看望”王新法时,感慨地说:“王新法的事迹深深刻在群众的心里,太令人震撼了。来之前,对媒体报道还有点怀疑,现在亲身感受才知道,他的故事是那么立体、鲜活,比文字来得更加真实感人。薛家村有309户村民,随便敲开一户的门,打听王新法的事,总会有人走出来拉着你的手,眼泪汪汪地说‘这么好的人,走得太突然’。村民们说的,大多是指甲盖大的小事儿,但一件件一桩桩,每件事都记在他们心上。”
通过3天入村采访,石家庄日报记者岳金宏被王新法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发现,在薛家村以及石门县接触过王新法的人,没有一个不竖大拇指称赞的。这里的人对王新法特别崇敬,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名誉村长”。吃饭时,很多乡亲也围着记者们,争相讲述王新法4年来带给薛家村的变化。
“‘名誉村长’是我的救命恩人。”村民覃事琼对岳金宏说,去年初的一天,她突然昏厥,倒在路边。家人赶到时,想找车把她送到南北镇卫生院去,可有人觉得她快不行了,不愿意出车。“‘名誉村长’王新法听到消息,饭都没吃,就开车拉着我往石门县城赶,是他救了我一命。他对我们比亲人还要亲。”覃事琼哭着说。
岳金宏了解到,王新法只要在路上碰到村民,都会停车,拉上一段。村里大人小孩都认识他的车,见面都会打招呼。村民周学云对岳金宏说:“我儿子有一次曾高烧39.5摄氏度,也是‘名誉村长’开车送去医院的。”王新法安葬那一天,周学云一家人走了3个小时上六塔山,送好人最后一程。
岳金宏满含泪水地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但王新法在这偏远村庄坚守了4年,天天在做好事,最后长眠于此,这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作为家乡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王新法的精神带回去。”
3天采访,让河北电视台记者任建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深情地说:“王新法带着信仰和半生积蓄,到湘西北山区义务扶贫,他是扶贫英雄,我们以他为荣,为他骄傲,家乡的父老乡亲不会忘记他。”
河北长城网记者赵晓慧听村里84岁的老人田生秀讲了王新法帮她办儿子丧事的故事后,深深为王新法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眼泪止不住往下淌。
赵晓慧感慨地说:“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一天不脱贫、一日不离开’。生前,王新法曾这样承诺。如今,他的精神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三湘大地。在人们心里,王新法永远与扶贫一体,与群众相依。”
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微信“河北人社”
(责任编辑: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