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扶我卡"应是救老人的"指南针"而非"过虑器"
11日,哈市道里区爱建街道党工委工作人员为百名老人佩戴“扶我卡”,他们再也不用为出门跌倒没人扶犯愁了。(6月12日《黑龙江晨报》)
老人突然摔倒了,扶不扶,让人纠结。扶,本是应该的,帮助老人是美德,但不扶,也不是全无道理,一方面是可能会遇到讹诈的老人,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扶错了。因为扶的方式不对而导致老人病情加重,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可以说“扶我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扶不扶的难题,因为“扶我卡”的正面有老人的照片、出生年份、病史及老人的声明;卡的背面有老人亲属联系电话、居住地和救护电话。卡的正面还有四个大字“请您扶我”,看了“扶老卡”,能够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即便是不扶,也可以及时和老人的家人联系,可以说是极有益处的。
“扶我卡”是统一制作的,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大家放心扶起摔倒的老人。但能否完全消除公众的顾虑,恐怕也不一定。虽然“扶我卡”是老人发出的求救信号,但却不能保证老人就不会讹诈好人。毕竟这只是“卡”在说话,而非老人说话,而且如果没有证人,老人也可以说自己很糊涂,便冤枉好心人,这样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显然,凭“扶我卡”也阻止不了讹诈老人的脚步。
“扶我卡”携带方便,这是对老人的有力帮助,但如果说要完全消除公众的顾虑,可能还很难,而出了问题,真的会和扶者无关吗?也不一定。
打消扶老人的顾虑,显然不可能只凭一张“扶我卡”,毕竟这不是灵丹妙药,而扶老人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不必过于乐观。但这并不等于说“扶我卡”就没有意义,在我看来,积极的意义有这么两点:其一,让别人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老人。老人多病,而摔倒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贸然扶起老人,未必就是对老人的帮助。唯有在充分了解老人病情的基础上扶起老人,才是科学的;其二,方便救老人,如果自己不能扶或是不敢扶,那没有关系,和“扶我卡”上的电话联系老人的家人,也能够为救老人赢得时间。不管怎么样,“扶我卡”是切实保护老人的举措,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而真正消除扶老人的顾虑,则一方面需要法律给力,让好人免责的法律不能缺位,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好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还需要老人提高道德水准,不能冤枉好人,当然,老人看病更要有保障,如此,“扶我卡”就能够真正成为急救老人的“指南针”,而不是打消公众顾虑的“过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