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助困筑牢幸福基石
当一座城市与爱同行:
昨天,赞皇县第二中学初三学生李咏芳参加中考。三年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让她走出深山,来到这座现代化的学校。她说,一个山里孩子,能享受到像城里孩子的教育,这就是幸福。
纺织工人何亚新,癫痫、脑出血、左眼失明,人到中年疾病缠身,我市将他列为特困职工,仅去年一年就给予一万多元的帮扶资金。他说,在我遇到困难时,政府伸出手,给我依靠,让我感受到了幸福。
正午时分,行唐县中伏留村67岁的失独老人张贵才,坐在政府帮忙修建的红瓦房里,看着夏日阳光洒满院落,微笑重新爬上脸庞。“每月领着补助金,病了有人端汤送药,烦了有人聊天解闷,一日三餐有人照料,哪还能说不满足。”
……
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幸福程度。山区教育、失独老人赡养、残疾人保障、困境儿童和困难职工帮扶,一道道民生考题,时刻考量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宽度”。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和救助作为重点,财政、民政、卫生、教育、工会、残联……一个个部门扶困联动,托举民生幸福;制度安排、资金保障、政策扶持……一项项惠民举措如滚滚暖流,化作幸福指数,在困难群体的心里节节攀升。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在这里学得好、吃得好、住得好,还有生活和交通补助,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6月19日上午,赞皇县第二中学初二学生王茜吃完学校免费提供的早餐后,走进宽敞的教室,开始为学期考试做准备。在嶂石岩老家,王茜兄妹多,父亲有病,生活困难。如果不是因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王茜将走进老家的破旧中学。两年前王茜来到崭新的赞皇二中学习,她觉得是件幸运的事情。“在这里不仅学校环境好、老师好,还能吃上免费餐,每月有生活和“交通补助”,这让王茜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脱贫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实施三年来,全市投资7.82亿元,规划新、改扩建项目学校56所,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共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36388名,专任教师已全部到岗、生活教师按比例配足。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要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让山区群众走出大山,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的深情嘱托,也是山区群众的殷殷期盼。2014年,市政府将“保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就读”列为利民惠民的10件实事之一,市财政局和市教育局制定了《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据此办法,今年共资助深山区1071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发放生活补助资金858.2965万元,交通补助资金19.0444万元。今年,市教育局还联合八部门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意见》,提高了山区教育扶贫项目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管理水平。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甚至带来了“回流效应”。据统计,有1765名原来在县城或民办学校就读的山区学生纷纷回流到项目学校。
医养扶一体化
——“政府为俺指定代养人、特派家庭医生,还有志愿者时不时来陪伴,俺不孤独”
“高压150、低压110,血糖7.0。”近日,行唐县寺头村村卫生员张文再次来到失独老人王运良家,给他测完血糖、血压后,将测量结果和相关情况填写在他的个人健康档案中。张文是王运良的“特派家庭医生”。
“特派家庭医生”源自行唐县针对计生特殊家庭探索实施的集医疗保障、亲情养老、关怀扶助为一体的“医养扶一体化”帮扶模式。对女方年满49周岁、独生子女死亡或残疾的特殊家庭,通过安排“特派家庭医生”,明确“爱心责任代养人”,县、乡、村三级干部“三对一”与计生特殊家庭结对帮扶,让失独家庭健康生活有保障。
“政府为俺指定代养人、特派家庭医生,还有志愿者时不时来陪陪,俺不孤独”,王运良说。
“医养扶一体化”帮扶模式还包括四项创新政策: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费用最低档个人缴费部分全部由县财政负担;住院就医,除享受医疗保险政策外再给予2万元以内的补助;60周岁以上居家养老或自愿入住县民办养老机构的,按年龄阶段每月发放200-400元生活补贴;对有生育子女意愿的家庭,给予5000元以内的补贴,对有收养或过继子女意愿的家庭,给予政策支持和免费法律援助。“目前,行唐县这项措施正在全市推广。”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孩子维系着几个家庭。如何帮助那些不幸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驱散阴霾,重拾阳光,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责任。
我市对失独家庭的救助工作始于2004年。随着失独家庭的增加和社会救助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市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立体帮扶长效机制。除了“医养扶一体化”帮扶模式,我市还出台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扶助办法》,每月为计生特殊家庭发放经济补贴;全市推行126+X的亲情关怀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计生特殊家庭养老中心,利用社区阳光心灵驿站、365帮办中心、志愿服务站等载体,一次次登门、一句句问候、一张张联系卡,把这些失独老人拉进温暖的怀抱。
据了解,2013年,全市共为2118个计生特殊家庭父母发放生活和养老补贴985.5万元,发放特扶金444.96万元。
大病保障
——“得了大病,有大病保险,有职工一日捐、“两癌”妇女救助等项目,负担大大减轻了。”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望病生畏”的窘境。
让百姓看得起病,对此,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
在全市农村推行新农合的基础上,去年,我市又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对新农合补偿后的个人负担部分进行再次补偿,年最高补偿额从9万元提高到25万元,300余家医疗机构定时结报,全市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栾城县东羊市村的李飞飞不会忘记,去年父亲脑出血,住院一个多月,他算计着新农合可以给他补偿27683.96元,可结账时,补偿数额多出1600多元,这1600多元就来自新农合大病保险。这样算下来,自己只负担了1万多元。“石家庄市的新农合大病保险具有补偿比例高、保障范围广、报销方便等显著特点,全省各地纷纷前来学习取经。”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期,我市全省率先试水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0万元。
对于本来家境贫困的群众,一场大病更像一座山,压走了生活的勇气和治病的信心。在一家酒店上班的单亲妈妈袁素华刚一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甚至打算放弃治疗。但一打听,医疗保险让她心里有了底。更让她意外的是,工会组织不仅给她送来1万多元的救助金、6000元的职工互助捐款,去年考上大学的女儿还拿到5000元的“金秋助学金”。如今袁素华病情稳定,女儿上大二,今年还会从工会拿到1000多元的生活费。“政府没有放弃我,我怎么能自己放弃自己?”袁素华说。
根据最新统计,我市现有特困职工、困难职工7358名。幸福城市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市政府在每年拨付市总工会15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对特困职工进行生活补贴的基础上,对集中供热的特困职工家庭采暖费减免。此外,通过实施职工互助活动,筹集资金4768万元,为4830名特困职工和罹患重大疾病、遭受重大变故的群众解决救急、救难问题。
去年底,我市还启动了“两癌”妇女救助项目,对全市被确诊为宫颈癌、乳腺癌的贫困妇女提供医疗和5000元的一次性经济救助,近期,第一期救助款将进行发放。
立体帮扶
——一个个公益互助的平台,让爱的洪流汇聚
善良、热心,这是石家庄人的品格。但爱心表达,离不开一定的形式和载体。近年来,我市搭建起一个个公益互助的平台,引导社会公益力量,把爱汇集起来,让爱传递出去。
——首家市级慈善爱心超市。由石家庄慈善总会与爱心企业天元公司联合成立,持超市“爱心卡”困难群体低价购买商品;
——特色“小额冠名基金管理办法”。去年10月25日进行了首批签约仪式,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勇担社会爱心,踊跃捐款,至今共签订161份有效协议,募集基金总金额达到了117.8万元;
——“金秋助学扶困育才行动”,自2002年启动到2013年,市本级工会共资助1829名困难职工子女走进了大学校门;
——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在离市民最近的社区、公园、交通路口建起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每周末凝聚起千余人的志愿力量;
——全国首个弃婴岛,采取政府救助和社会帮扶,成立两年,收养180多个弃婴;
——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我市在市内五区建起10个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市委组织部将其确定为社区党建载体,团市委将其作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每周有医学专业青年志愿者来到中心,帮助残疾人检查身体,做康复训练。
……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分畛域、立体帮扶,在石家庄,一场爱的洪流在汇聚。扶危济困筑起了民生幸福的基石,方寸之间托起了转型升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