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

08.09.2016  16:38

——我市筑牢平安基石护航幸福石家庄建设纪实

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撑起群众身边的“安全伞”,让老百姓生活更放心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系起邻里之间的“同心结”,让老百姓生活更舒心

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拆除警民之间的“隔心墙”,让老百姓生活更顺心

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平台,搭起警民关系的“连心桥”,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

□本报记者 戴丽丽 通讯员 余保成

2011年,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要与全市人民一道建设幸福石家庄,这是市委回应百姓期待而作出的一项庄严承诺。

幸福的前提是平安,百姓幸福感的源头在于安全感。

几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幸福石家庄”目标,以建设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为抓手,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打造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提升百姓安全感和幸福感。根据国家权威研究机构和媒体的跟踪民意测评,市民对省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示满意,评分较高。

几年来,我市连续七次入选“全国十大幸福城市”,这背后蕴含着市委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的一次次创新和突破,平安建设为幸福石家庄增添了分量。

构建“24小时360度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撑起群众身边的“安全伞”,让老百姓生活更放心

全市刑事犯罪发案逐年下降,2015年街头抢夺类侵财案件同比下降28.9%,八类严重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7%。

这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百姓交出的一份“安全保单”。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张紧紧围绕在百姓身边的治安防控网,这张网,从天上到地下、从街面到社区、从专业力量到群防群治,实现了社会化、信息化、立体化防控,最大限度压缩犯罪活动空间,拓展人民群众安全时空。

警灯全天候闪烁在群众身边,打造“街面巡逻防控网”。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提出的“屯警于街、震慑犯罪、服务群众,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的思路,我市从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一次性投入9000余万元并每年列支2500余万元运行费用,在市区重点交通路口、繁华地带、出入市口及易发案区域建设了110个综合警务服务站,确立了“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五项改革目标,确立了“反恐应急、接警处警、治安巡控、救助群众、交通管理、窗口服务、法制宣传”七大职能。110座警务站建立后,市区处警基点由原来的60个增加为110个,出警单元由原来的120个增加为220个,出警范围由原来的4平方公里缩小为2平方公里,出警模式由汽车出警,向适应不同实战条件下的汽车、摩托车、徒步合成化模式转变,消除了城市原有治安盲点和空白区域,出警速度由以前的15分钟缩短至3-5分钟。目前,近3000名警力(约占全市警力的29%)24小时巡逻于街面。

110座警务站,恰如“为群众站岗,替百姓守夜”的“轻骑兵”,街头巡逻,警灯闪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警务效能,更在于安定民心。

综合警务服务站运行五年来,多警联动的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将综合警务服务站与派出所、警务室和武装巡逻力量无缝衔接,成功处置各类警情近120万起,调处矛盾纠纷35万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分子6580名、网上逃犯1200余名,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年均降幅超过16%。

公共区域密布监控摄像头,打造“视频技术防控网”。自2009年启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以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5亿元,建成三级监控平台185个,建设和整合监控点位2.5万个,其中纳入市级平台的监控点位2万个,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单位、要害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

为切实发挥视频监控系统的作用,我市还研发了具有视频巡控、视频监控、历史录像、案件分析、视频侦查、图像处理、人像比对等十大功能的视频实战应用平台。同时,将视频图像同时接入城管、园林等城市管理视频系统,实现了视频图像的数据共享、信息共用,提升了科学预警、有效防范、精准打击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以来,全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提供案件线索1.14万条,协助破获案件4335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200余人,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案件4122起。

无缝隙衔接打击犯罪链条,打造“协调联动防控网”。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涉及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为解决这些领域存在的随意执法、以罚代刑问题,近年来,石家庄市强力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机制建设,打造“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全市22个县(市、区)755个行政执法单位,全部实现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信息网上移送、网上受理和网上监督的有效衔接。检察机关依托“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行政执法单位上传的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实时巡视监督、备案审查监督,及时发现涉嫌犯罪案件,提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执法单位向公安机关移送,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2014年以来,审查行政处罚案件9.6万件,其中,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案件299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174件,有效防止了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问题的发生。

红袖标”流动于街头巷尾,打造“群防群治防控网”。我市坚持把平安建设向前端推移,向基层延伸,在主城区大力开展“零发案”小区创建活动,2015年全市“零发案”小区达到563个。积极推进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红袖标”工程,十几万平安志愿者和“红袖标”队伍,常年巡逻在街头巷尾,在治安巡逻、邻里守望、法律服务、心理疏导、扶残助残、安全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实施“哨兵工程”,在市区沿街单位保安、环卫工人、停车场管理员、出租车司机等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人员中组建了治安信息员“哨兵”队,自2014年“哨兵”工程实施以来,共接到“哨兵”报警16582起,提供有价值情报线索491条,破获案件308起。

完善“小事不出村”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系起邻里之间的“同心结”,让老百姓生活更舒心

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础。我市积极探索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体系,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8%以上。

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减诉累。在市县两级法院普遍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在主城区以外的16个县(市、区)各乡镇全部建立了基层法庭,既破解了审判机关“案多人少”的突出问题,又使矛盾纠纷以更加便捷、经济、高效的途径得到解决,为当事人带来了司法实惠。

加强行业专业调解止纷争。在市、县两级交通、医疗、环保、婚姻家庭等6个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委会内设调解工作室、仲裁联络室、诉调对接室、法律服务室和心理咨询室,负责对相关矛盾纠纷进行调处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538个,他们以第三方身份介入矛盾,并以专业人士、专业知识化解专业矛盾,2015年调解矛盾纠纷4835件,有效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推动品牌人民调解促和谐。着力培育、打造个人调解室品牌,“帮大哥”、“帮大姐”等调解工作室,以其个性化、专业化特点,逐渐成为了基层调解组织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前置窗口和有效渠道。截至目前,全市个人品牌调解室已达106家。此外,电视节目《调和》,开创了媒体调解的先河,得到了省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

致力于“能认同的权威”和“看得见的公正

拆除警民之间的“隔心墙”,让老百姓生活更顺心

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公平公正维护,是影响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我市深入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着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以深化改革维护公平公正。以改革解决“难点”,打通“堵点”,全市不断完善执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管理监督,推进执法司法规范化。公安系统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改革受立案制度,并利用视频监控探头、接警投诉电话录音终端、执法记录仪等现代化手段有效克服突出执法问题。检察机关全面推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搭建起纵向贯通、横向集成、资源共享的执法办案平台,把执法管理和监督制约的触角深入到每一起案件、每一个执法环节。审判机关积极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探索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轻微刑事案件庭审时间缩短到20分钟以内,案件当庭宣判率和服判息诉率均为100%。市法院不断与22个基层法院的执行信息查控中心实现并网运行,与全国20家银行、全省17家银行实现信息互联共享,有效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以公开透明维护公平公正。按照“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要求,市县两级政法部门坚持“应公开尽公开,能公开必公开”的原则,不断深化司法公开。目前,全市政法机关公开事项达22类116项。公安机关着力推行网上办案单轨制,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种因素对执法办案的干扰。检察机关按照“一站式”、“一键通”标准建设了检务公开大厅,及时公开检务信息。法院系统建立了网络平台和信息化公开平台,启用了全省首个中级法院庭审直播点播平台,使司法活动在公开中赢得了社会公信。司法行政机关及时向社会公开刑事执法、行政执法方面的信息,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在阳光之下运行。

以执法监督维护公平公正。全市政法系统综合运用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政法部门内部的纪检监察和业务监督,强化人大、政协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不公平、不公正问题。政法各单位不断完善不同环节、部门之间依法制约的体制机制,保证了执法司法权依法规范运行。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深入推进执法检查、执法巡查、案件评查、协调督办工作常态化,不断完善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执法司法瑕疵案件和因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引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逐年下降。

以强化管理维护公平公正。我市政法系统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明确提出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务实”的政法队伍建设工作理念。为把这一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相继组织召开全市政法系统警示教育大会,开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公正司法、党风廉政、作风纪律“五个专项主题教育”活动,筑牢了广大政法干警执法为民的思想根基。目前,政法系统率先在全市深入开展“亮身份、做表率、比贡献”活动,以进一步强化公平公正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让公平正义真正成为广大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追求。

打造量身定制的便民利民服务平台

搭起警民关系的“连心桥”,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

全市政法机关立足于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开通服务群众“直通车”,拓宽服务群众“绿色通道”,及时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努力为老百姓提供精准化、优质化服务。

把综合警务站变为群众身边的派出所。遍布市区的110座综合警务站相继推出了交通管理、法制宣传、为群众指路、失物招领等便民服务,并将户政、交管、出入境等与群众最为密切相关的行政事权前移至警务站,实现了由单一治安防控向社会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的转变。

目前,所有警务站都能办理交通违法行为查询,POS机罚款缴纳,机动车、驾驶人邮寄地址、联系电话信息变更备案,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等业务;在56个警务站可快捷办理户口申报、注销,出入境手续等相关业务。不少警务站针对群众特殊需求,还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指路条”、爱心坐垫、为急救病人警车开道、护送大额现金存取等暖心服务。群众满意度由过去的84.25%跃升至98.15%。

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送到千家万户。为及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我市不断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县两级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及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特别是注重加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农村留守人口以及妇老残幼等民生领域的法律援助,依托律师事务所成立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会同残联建立了残疾人法律援助维权中心,会同工会组织建立了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团,年均办理法援案件5000余件,位居全省首位。

把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做深做细。针对严重精神病患者、不良行为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该市坚持民生保障与教育管理相衔接,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怀帮扶体系。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积极推进“绿丝带”系列工程,设立心理康复示范机构“心理家园”,建立标准化心理卫生工作室,为高危人群设立心理档案,成立市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队,组建“绿丝带”志愿服务队,为患者提供初期心理干预、发病救治救助、后期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积极推进监护人责任险参保,实行监护人“以奖代补”政策,有效破解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难题。为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市坚持从源头抓起,按照“党政统揽、综治牵头、教育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模式,系统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在市、县两级建设了综合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减少。

安全感得以提升,矛盾纠纷得以解决,合法权益得以维护,服务渠道得以拓宽,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放心、舒心、顺心、安心。是市委、市政府努力回应百姓期盼的结果,是我市政法机关积极履职的结果。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