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世界的植树老人
——贾海霞、贾文其“手眼相助”十四年植树上万棵绿化家乡
本报二O一四年三月曾对贾海霞和贾文其的事迹进行报道。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我市井陉县残疾老人贾海霞、贾文其彼此扶持,14年来,累计植树上万棵,使昔日荒凉的河滩变成了一片茂密的丛林。2014年他们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2016年被评为“石家庄市残疾人自强之星”。
日前,以贾海霞和贾文其的故事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在国外播放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他们以其阳光、坚实、勤劳,感动了无数网友,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打动世界的植树老人”。
□本报记者 王 静
6月初的冶河两岸,草木葳蕤。
井陉县冶里村边冶河中间夹滩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1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不生的荒滩地。村民贾海霞和贾文其,一人双目失明,一人没有双臂,十几年来,他们互为手眼,植树上万棵,将这片50多亩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今年都是五十四岁的贾海霞和贾文其是邻居,也是发小。“我俩从娘肚子分开就在一起耍,小学还一起读书。”贾文其说。贾海霞因为先天性白内障,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能及时有效治疗,左眼从小就失明了。3岁的时候,贾文其因为触电意外失去了双臂,50多年来衣服袖子空空荡荡。但两个人成为植树搭档还是在2000年贾海霞打工弄残了右眼之后。一直是家里顶梁柱的贾海霞一下子失去劳动能力非常沮丧,而贾文其则经常劝慰他,带领他从失落和沮丧中走出来。然而,对于残疾哥俩来说,都面临如何养家、养活自己的难题。
2001年9月,为了增加点收入,也为了找回生活的勇气,两人突发奇想合计着在村东位于河边的那片无人问津、杂草不生的荒滩地上种树。村委会一听他俩要承包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滩十分高兴,一分钱没要,并立下了正式合同。合同上写着:自己处理树木,收入归自己所有,如果被洪水冲了,村委不赔偿任何损失。
就这样,2002年开春,哥俩开始种起了树。每天一大早,贾文其都会早早地来到贾海霞家找他一起去种树。贾文其走在前面,贾海霞拽着贾文其空荡荡的衣袖跟在后面,两个人一起从村里出来,穿马路,下河滩,走田埂,跨沟渠,行独木桥……去砍树枝,然后到河对岸的荒滩上种植。
虽说承包土地没要钱,但是买树苗却需要资金。生活一贫如洗的两人就想到了用最原始的“扦插法”来种容易成活的柳树。每当这个时候,没有双臂的贾文其帮助双目失明的贾海霞爬上一棵大树,然后在树下指挥:“向左……向右……向下……注意安全。”有站在树下的贾文其操着心,什么也看不见的贾海霞竟然能精准地砍下树枝,看过哥俩植树的人都说他们像是演杂技的。
“那片河滩地除了沙子就是石头,还能栽树?草都不长,胡闹。”村里的乡亲们听说这俩人要在荒滩上种树,都觉得难以置信,甚至嘲笑他们。他们俩人并没有理会旁人的的讥笑,2002年春天,种下了饱含着希望的800多根枝条。“咱们这800棵树,再过十年就算每棵卖100块钱,也就可以值8万块钱了。那时候我儿子就14岁了,上学正好可以用钱!”贾海霞跟贾文其憧憬着未来。他和贾文其每天都来这儿看这些树苗,希望它们扎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每天出去炫耀我们种了800棵树,那个时间也是挺自豪的。”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河滩中心除了沙子就是卵石,没有水,到了当年的五六月份,老哥俩发现那800根枝条只活了两棵。贾海霞一下子失望了:“不干了,白费力气!”贾文其安慰他说:“不要灰心。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
这不是还有两棵活着吗?咱们重新来!”贾海霞一琢磨:“要说这毅力和耐心,我还真是比不上文其,那就听他的吧!”后来他们总结了原因是因为缺水。
第二年,哥俩吸取了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的地方开始栽树。前几年的大洪水,把村子附近的树全冲跑了。每天贾文其就走在前,贾海霞拽着贾文其的袖管,一起到几里地外的别的村子去砍柳树枝,也没有少挨骂。“用农村的一句话,使着脸上吧,脸皮厚一些,人家看见了骂我们一顿,看不见砍走就砍走了。”贾海霞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到了树林里,贾文其找到一棵树就把贾海霞拉到跟前,告诉他,这棵树上面枝杈多,然后蹲下身。贾海霞从挎篓里摸出镰刀,别在腰间,坐在贾文其肩膀上,让他把自己顶起来,然后再开始摸索着向上爬,直到摸到树枝。一棵树砍完,接着找下一棵。贾文其脱下鞋用脚趾把树枝收到一块儿。直到贾文其告诉贾海霞够用了,他才从树上下来。
头一天砍完树枝,贾海霞把砍下的树枝放在贾文其的肩头,再拽着他空荡荡的袖管一起回去。第二天,两个人再一起到河滩地扦插种树。想要到河滩就得先趟过一条河。每年种树的季节刚刚开春,山里人还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裤,河水还是刺骨的冰凉。为了少让一个人湿了鞋袜,贾文其先把树枝背过河去放下,再把工具背过去,回来再背贾海霞过河。
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村边这条河贾文其不知走了多少趟。对没有双臂的贾文其来说,掌握平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时而湍急的水流,再加上滑溜的石头,走在水里的贾文其特别容易摔倒,小腿上满是伤痕。穿着厚厚的棉裤,裤腿都挽不起来,一不小心裤腿就浸湿在河水里,不一会儿,裤子就结了一层薄薄的冰晶。“尤其背着一百多斤的人,人过河的时候那个脚得踩石头夹缝里面,踩到底才能不滑倒,要是稍一踩偏就滑倒了。初春和冬季的时候,我们过河的时候湿透棉衣服是经常的,现在都摸到经验了,近几年掉到水里的事情也就发生的少了。”
到了河滩地,种树也是难干的活儿。河滩边的地上到处都是石块,将树苗插稳是件很费劲的事。别人种树都是用镐和铁锹,他们只能用钢钎、铁锤打眼儿,这自然就是贾海霞的活儿了。他在贾文其的“指挥”下把钢钎插在沙滩上,左手扶钎,右手抡锤打钎,打一阵儿停下来,左右摇晃一下钢钎,这是为了把坑眼儿扩大些。但是由于眼睛看不见,贾海霞常常把铁锤砸在自己手下。“我看不见,别人说我的手上都是疤。”说着,贾海霞伸出了布满疤痕的双手。
等地上砸出了一个四五十厘米深的洞眼儿,贾文其就脱下鞋,夹起一棵树枝插在里面,然后贾海霞使劲儿往里面插,直到插不动,再扶直,填上土踩结实。为了给树多浇些水,没有双臂的贾文其用脚趾夹起带把的铁钩,挂上一个塑料桶,用脖子夹着去河边打水。一棵树需要浇半桶水,每天栽百十棵树,来回打水就得跑几十趟。
第二年,水边的树成活了一百多棵。贾文其让贾海霞拽着自己的袖子,走到成活了的树前告诉他这些树都活了。贾海霞伸出粗糙的大手,轻轻地摩挲着刚刚生长出来的柔嫩的枝条,就像抚摸着自家儿子毛绒绒的小脑瓜。“咱们看着它一寸一寸地长,一米一米地长!”
哥俩尝到了甜头,但河滩地渗水很严重,得有一条不变的补水线路。于是,他们决定挖渠引水,将河里的水引到河滩上来。但这对他俩来说又是一项大工程。贾文其用脖子夹着铁锨,贾海霞东一锨西一锨地挖,一天干下来累得够呛也挖不了几米。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无数个日子之后,横纵交错、深浅纷歧的小渠总算有了样子,河水顺着流过来,树枝也开始慢慢长出了新的枝条。
“树芽一出来,贾文其告诉我说,这个树活了,那个也活了。一棵了两棵了三棵了,甚至数到30棵50棵,心里边儿激动,没有比那更高兴的。”贾海霞说起十几年前的事脸上满是兴奋和激动。
就这样,接下来的十几年,两个人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互助着在这片荒滩奋战着。老哥俩每年种下三千多根枝条,总有一千多棵能够成活。又过了几年,他俩不用再去砍别人的树枝了,可以用自己河滩上的树了。看着亲手种下的小树一天天长大,是对他们辛苦付出最好的回报。
和别人种了树就不管不同,老哥俩最喜欢的就是在林子里转转。春天种树,夏季浇水、割草、剪枝。即使到了冬天也不闲着,还得去看着不让牛羊去把树啃了——老哥俩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看护着这片树林。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这片全靠插枝成活的树林吸引了许多鸟类来这里栖息。
76岁的村民贾润考是贾文其的小学老师,他家的地就在河滩旁边。十几年来,贾润考看着每天贾海霞和贾文其做着伴儿去种树。时间一晃而过,十四年过去了。贾润考又看着昔日河边的50亩荒滩,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天。
贾海霞和贾文其靠低保生活,虽然最初种树只是为了补贴家用,但时间长了,他们对自己种下的树慢慢有了感情,想法也在一天天改变。“当时我俩梦很小,想着种一百棵树、几百棵树就满足了,没想到现在种了这么多呀!”贾海霞说。“现在我们跟这片树林已经有感情了,从一尺多长的树苗开始种,贾文其告诉我这棵树出叶了,我就用手摸摸它。今年这么高,明年那么高,我现在已经摸不着了,已经成了参天大树了。”贾海霞说,“环保、净化空气、防治大气污染、建设森林城市这些新词语,以前我们可是不知道,自从媒体报道以后,我们学到了这些知识。”
十几年一晃而过,昔日的五十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两个人十多年的坚持的故事也最终走出了小山村,走出了河北,走出了中国——
贾海霞、贾文其当选“2014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2016年被评为石家庄市残疾人自强之星;
村支书刘彦明说,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在村边公路两侧种了速生杨,去年村里共种了400多亩经济树种;
每年都有爱心集体、公益组织来帮助他们植树;
爱心人士看了相关新闻,帮助他们在河滩上挖好了新渠;
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的藏族护士白玛义珍为老哥俩汇来2000元爱心款,并表示以后每年向两人捐助2000元作为生活补贴;
县政府主要领导也承诺,如果遇上洪水等情况,将对于两个人的树木给予一定的补偿。县里还做出决定,在全县开展向贾文其、贾海霞学习活动……
2015年底,他俩又主动向村里提出,要去承包200亩荒山种树。得知这个消息,县林业局帮助做了种植规划:50亩经济树种、50亩大枣嫁接、100亩绿化柏树;爱心人士帮助他们修好了蓄水池;石家庄市第一中学8907班的同学集资买来了水泵;县电业局的技术人员到山上勘察了线路……“我们跟树结缘了,种了十几年了,也喜欢种树。”贾文其说。
最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旗下的GBS工作室以贾海霞和贾文其的故事为题材制作的一则短片,在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累计播放破百万,感动了无数网友。阳光、坚实、勤劳,更有人将他俩称为“打动世界的植树老人”。“我连自家的花丛都打点不好,而他们,拖着残疾的身体却缔造了一片丛林。”有外国网友评论道。
“我们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是残疾人!我们只是种好树,做事就要尽力而为,只要坚持了才能成功。”贾文其说,“这些年遇到的困难很多,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今后还会继续种下去。”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手——贾文其、贾海霞彼此扶持,从800根树枝到上万棵杨树、柳树,从一片荒滩到50多亩绿地,两个人一起收获绿色的希望,也一起感动着世界!
令人敬佩的“愚公精神”
□本报评论员
井陉县残疾老人贾海霞和贾文其,为了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儿,上演了一段励志感人的“愚公植树”故事,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凭借一股子愚公精神,亲手栽下上万棵树木,将一片荒滩变成了绿洲。
为什么他们的事迹能够感动世界?一方面是两位老人身残志坚的自强精神。在最初种树遇到挫折之际,他们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滴水穿石的勇气,用双手开创出一条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另一方面,感动我们的是两位老人那造福家乡的奉献精神。两位老人深深地知道,种树,不仅能美化家乡,更能改善生态环境。对家乡的爱,对环境的重视,让他们的思想崇高,行动执着,只要能够惠及乡亲、惠及后人,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干,就要不计得失地去做。
“你永远不会独行。”从两位老人的事迹中,我们也看到了一座城市互帮互助的大爱和温情。当地有关部门提供技术帮助、爱心人士帮助修理蓄水池……这一双双援手,一份份爱心,传递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彰显出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不仅是对两位老人愚公精神的赞誉和肯定,更是体现出了石家庄人团结友爱、热忱互助的优秀人文品质。
身边多一棵树,我们的家园就会多一分美。从14年前杂草不生的荒滩地,到现在郁郁葱葱的绿洲,两位老人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改善着家乡的生态环境。多栽一棵树,就是栽下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兵,多一片森林,就多一片城市的绿色屏障。眼下,我市正在大力开展太行山绿化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滹沱河生态整治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这不仅能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更是对大气污染宣战的重要手段。希望省会广大市民,能够以两位老人为榜样,为我市的绿化美化争做贡献,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丽家园!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