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打出“组合拳”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30.09.2016  17:34

    秋季新学期,长安区瀚唐和雅小学、新视界小学等7所新校园迎来了校区首批孩子。7所新校区全部高标准设计,整体新增学位6850个,很好地满足了百姓对优质 教育 资源的需求,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

    长安区这一幕可以说是 石家庄 市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下,以改革创新引领教育事业发展,打出了一套有效均衡教育资源的组合拳。

    目前,全市22个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其中19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占全省1/3。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受到教育部表彰,成为全国2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案例之一。而在全国省会城市中,获此殊荣的仅有 石家庄 和成都。

     扩充优质教育资源

    瀚唐和雅小学坐落在体育北大街二环附近,这所刚投用的学校占地30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6轨制,完全满足了附近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不仅如此,瀚唐和雅小学从建设初期起,就力争打造成优质学校,学校与北京实验二小签约,成功引进百年名校的优质教育,成为北京实验二小分校。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地楼盘的迅猛开发,加大了城市学校、幼儿园的建设压力。

    住进新小区,首当其冲的就是幼儿的入园、入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孩子找一所安全满意的受教育机构,是每一个家庭的心愿。

    为顺应这一需求,市委、市政府统筹全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教育资源逐步均衡发展。

    我市实施了全省首部地方教育设施管理法规《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合理确定了教育设施的布局,对居民住宅小区教育设施的配建、移交机制进行了规范。同时,推行全市教育一盘棋,充分发挥优质中小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迅速成长。在城市“一托二”和农村学区一体化模式基础上,探索推行了联合体办学模式,全市组建各种形式教育集团89个。今年,又在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试水实施“学区管理制”,按照“优质带动薄弱,促进共同提升”的改革路径和以强带弱、学段一致的原则,组建试点学区21个,涉及小学58所、初中5所,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几年来,全市投入资金22.48亿元进行薄弱学校改造、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程,新改扩建、维修校舍147.6万平方米,建成标准化学校436个;投入资金36.5亿元推进校安工程建设,竣工校舍面积达到377.1万平方米。

     提升薄弱地区教育

    秋分时节,走进赞皇县二中,校园内梧桐高大挺拔,花池里植被艳丽多姿,偌大的操场上正在展开一场足球比赛,

    再加上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餐厅、综合楼,砖红色的外墙配上宽敞明亮的窗户,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座县城内的中学。

    我市西部山区六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深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差、规模小、布局散、教育质量低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然而这一现实状况在过去几年得到了很大改观。

    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累计投入资金9.08亿元,新、改扩建项目学校82所,像赞皇县二中这样的优质学校陆续建设起来,转移安置深山区学生达5.8万名。我市还先后出台23个配套文件,构建起了协调联动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目前,西部六个山区县已经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其中井陉、灵寿、 平山 通过了国家评估。

    此外,我市还专注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推动“全面改薄”。未来五年,将投入资金21.05亿元,改善学校1093所,到2018年让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条件。截至目前,校舍建设类项目五年整体开工率达26.96%。

     保障特殊群体利益

    新的学期来临,一些小学迎来了新一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在石家庄,外来务工人员只需提供符合条件的户籍证明、居住证、住房证明、务工或经商证明,其随迁子女即可由居住地所在县(市)、区教育局安排入学。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维护和保障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市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为维护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将深山区贫困寄宿生补助比例由23%提高到100%。市、县两级财政还共同设立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保障山区贫困学生全部免费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残障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市高度关注这一群体,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1万元”的规定,保障特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需求。同时,还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明确了特教补助、购买服务等政策的保障措施,为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此外,我市还在全市农村范围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完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家校定期交流与沟通制度,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服务机制。

    规 范招生制度改革

    今年6月,我市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再次公布主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地图”,规范引领全市中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

    “择校热”、“学区房炒作热”是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这种热度,最终导致学生升学压力、家长经济压力不断加大。

    我市在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提升的基础上,坚持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要求公办小学招收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全部按就近入学方式确定,初中90%以上按就近入学方式确定。我市将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比例提高到90%,并在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择校生的基础上,将分配生比例维持在80%以上。同时规定:初中择校生中考时不再享受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到校政策,引导学生家长自觉放弃择校行为。

    在深山区,我市全面实施小升初对口直升改革,保障深山区45个乡镇的所有项目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寄宿制项目初中,还投入近3亿元进行教育信息网络资源平台和现代化信息装备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

     提高各校师资水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师资的均衡。尤其是城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异化是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我市出台《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实行校长任期制,逐步实行教师轮岗制,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还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代课教师入编、免费师范生录用等多种形式,引进、补充教师1597人,有效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为保证教师的业务提升培训,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城乡教师每年人均培训经费标准提高到200元,两年投入资金4700余万元,培训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干部23万余人次,教育系统“三支队伍”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我市又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实施办法》,提出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教师流动,落实乡镇工作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以及相关工资待遇政策,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提升,为均衡全市教育资源提供了很好的人才保障。    (首席记者 李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