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活铸就经典之作
——访著名作曲家傅庚辰
□本报记者 刘迪
8月28日,交响乐《地道战的故事》在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上演。这台由河北交响乐团带来的音乐会时长70分钟,汇聚了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交响组曲《地道战的故事》、大合唱《卢沟桥》、合唱《中国梦》和《站起来》等。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举办这场音乐会,在傅庚辰看来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了亲自见证这台交响乐的雄浑气势,八十岁的他从北京来到石家庄。本期“庄里大家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他,带广大读者共同走近这位音乐泰斗。
傅庚辰,1935年生于黑龙江双城,1948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长期从事音乐工作,创作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影视音乐七十部;歌剧《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映山红》等七百余首;管弦乐《欢庆舞曲》等十部,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忆缘分
偏爱燕赵慷慨激昂气质
8月28日上午,记者在河北艺术中心音乐厅的排练现场,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淡蓝色的棉布衬衫,虽有些发旧却难掩他的儒雅气质;花白的头发,慈祥的笑容,一副长者风范。他声音低而缓,仿佛一条慢慢流淌的清澈小溪,也恰如他的音乐,没那么华丽却又源远流长、经久不息。
“石家庄啊,我来过好多次了,燕赵之声,慷慨激昂,河北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傅庚辰回忆起来,创作《地道战》时,他曾去保定冉庄实地采风,途中路过石家庄。在沈阳音乐学院学习时,傅庚辰和同学们曾被要求背会50首以上的民歌和两种戏曲,当时他就报名学习河北梆子:“河北梆子高亢嘹亮,很符合燕赵大地慷慨激昂的气质,这种味道深深吸引着我。”说罢,傅老轻声哼唱起河北梆子《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的一段:“龙凤阁里把衣换,十八年王才有这一天……”
谈往事
人才应得到珍惜和尊重
正说着河北梆子,突然,他话锋一转:“提到河北,我一定要提一个人,知道张鲁吗?”记者心虚地摇摇头,老人叹气:“你应该知道啊!”“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他轻声哼唱:“这就是他的作品。”作曲家张鲁曾创作过歌剧《白毛女》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等,享誉国内外;他创作的歌曲《王大妈要和平》在全国第一届群众歌曲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张鲁音乐成就非凡,但是经历曲折,傅庚辰回忆了一段往事:“他怎么到的河北我不清楚,我们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作为一位如此有成就的作曲家,直到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评比时,他才被授予‘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对此我觉得很遗憾。”
当时,知道张鲁前辈终于获奖的傅庚辰,很是欣慰。然而他辗转得知,老人因病缺席颁奖仪式,几个月后竟还没拿到奖章。作为第二届金钟奖的评委,傅庚辰再也坐不住了,马上联系工作人员,并专门乘车来到石家庄:“我们到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接待方已经准备好酒菜,我说‘不能吃,吃饭喝酒后去老人家,人家会怎么想怎么看?’”当天,直到下午快四点,饿着肚子的傅庚辰终于把金钟奖的奖章亲手送到张鲁手里,傅老语调明显更低了,显露出一丝遗憾:“这件事不久后,老人就走了。我真希望咱们媒体多报道这件事,算是对老艺术家表示尊重吧!”
讲音乐
创作要扎根人民和生活
谈到67年的音乐之路,他说:“音乐是能提高民族素质的艺术,音乐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音乐创作的金光大道。”
电影《地道战》中的两首经典抗战歌曲《地道战》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创作《地道战》这首歌时,傅庚辰来到保定冉庄采风,实地钻地道,采访当年的老民兵,亲手触摸当年杀敌用的大刀、地雷、手榴弹等……渐渐地,民兵们神出鬼没打鬼子的情景浮现在眼前,一天,他随着摄制组出去拍外景,刚走到村头,“地道战,嘿,地道战”的旋律突然从他脑子里冒了出来,他赶紧跑到屋里,趴在炕上完成了创作。傅老说:“当时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瞬间的灵感,竟然铸就了永恒的经典,所以说,艺术家创作作品就是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这些年来,傅庚辰的歌曲广为传唱,每当听到自己的歌被演唱,不同于人们想象的开心或兴奋,他始终抱着平静的心情。
2014年,年近八十的他,创作了歌曲《中国梦》,整整22张手稿体现着一个老艺术家的严谨;同年冬天,《傅庚辰作品集》出版,集中展示了作曲家傅庚辰60余年音乐艺术创作的成就,以音乐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新中国改革和建设的辉煌历程;当下,他新近创作的《黄河纤夫曲》即将于人民大会堂演出……当问到以后的艺术道路,傅老笑着说:“我已经八十岁了,套用那句老话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