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 汇聚安徽发展新力量

11.11.2015  10:49

在合肥市经开区的江淮汽车新能源生产基地,平均每90秒,就有一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下线;在亳州的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已灯火通明、熙熙攘攘。每天3万到5万人在此交易,每年交易额达200多亿……

虽寒冬将至,但日前安徽网媒总编在走访14个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时感受到的是,江淮大地涌动着“调转促”的热潮。

今年,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浪潮中,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应运而生,为安徽发展吹响了新号角,提供了新动能、新力量。

万亿梦

两个月前,一场牵动安徽人的动员大会在省城合肥召开。会议作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大决策。

期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提出四大发展目标、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强化五大保障措施。很快,“调转促” 的“4105”行动计划传遍了安徽街头巷尾。

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无论是会议上,还是行动计划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全面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十大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首当其冲。

谋事在先,有预则立。在此之前,安徽省委、省政府聚焦新兴产业突破口、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系统部署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4月,省政府印发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5月,安徽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始遴选,经过初评、答辩和实地考察;7月,全省正式推出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涵盖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智能家电、现代化工和新材料7个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合肥、芜湖、蚌埠等10个地市。未来5年,基地规划建设重大项目544个,总投资约4000亿元。

根据安徽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到2020年,安徽将打造20个左右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其中10个左右基地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攥紧拳头

在合肥市经开区的江淮汽车新能源生产基地,平均每90秒,就有一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下线。从2011年江淮汽车生产的第二代电动车下线,到今天的第五代电动车销售,短短几年,江淮汽车已经推广纯电动轿车13000辆,遍布全国各大主要城市。

在亳州的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已灯火通明、熙熙攘攘。千余家中药材经营店面,6000多个摊位,2600多种上市药材,吸引每天3万到5万人交易,每年交易额达200多亿。

这分别是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与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最寻常的一幕。

攥紧拳头,集中资源,方能发挥集聚效应,提高竞争力。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例,目前,合肥聚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60家,其中包括江汽股份、安凯客车等新能源整车企业6家,有国轩高科、红四方锂电等电池及其材料企业5家。在合肥,新能源汽车“三大电”和“六小电”等关键核心部件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不出合肥就能找到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出一台整车,这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物流等成本。”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丁传记一语道出产业集聚的好处。

同样在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及产业的集聚发展基地。

它依托科大讯飞、中科大等企业、高校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智能家电、智慧教育等领域的语音应用产业链。

到2017年,智能语音基地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实现税收18亿元以上;到2020年,基地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实现税收50亿元。未来3至5年,基地将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企业500家以上,聚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000人以上,把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把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声谷”。

真金白银的扶持

扶持、引导、保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上,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出了真招。

在合肥,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揽子优惠政策,补贴、建充电桩、免交牌照费……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扶持。

在马鞍山,轨道交通产业也已成为该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破题之作。为此,马鞍山在重点做好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将着力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四大特色基地,并给予政策支持。

为尽快形成产业集群,今年4月,安徽省政府出台意见,提出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做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争取国家支持、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6大政策措施,以此激励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调转促” 的“4105”行动计划中,政策支持再次提及。“5“就是指强化五大保障措施,即强化项目带动、强化改革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强化环境营造、强化政策支持。除了政策,安徽每年将安排20—30亿元支持,通过财政注资、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将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基金规模逐步扩大到200亿元以上。(记者 常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