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整顿专栏之孝道——吴映忠:深情相拥,我的家乡我的亲——乡愁四韵之芦山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向西,向南,奔袭3000里路云和月。平原高原、黄河秦川,当平羌江水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我的美丽芦山,就已在前方不远处。
三十年离乡人,每每涉足这一程山水,难抑心潮。
也许您知道雅安芦山,却不清楚她地处长江岷江大渡河支流青衣江之上游。也许您知道青衣江,却不一定清楚如此清丽的名字来自于魏晋南北朝。她蕴含着丰厚的两汉文化,“民族走廊”之“茶马古道”堪与“丝绸之路” 相媲美;她更有英名载入史册,蜀国镇西大将姜维于此屯粮积兵精忠报国;她是著名中国景观大道国道318的“入藏门户”;她是悲情翼王的宿命地,却是英勇红军的胜利场。
秀美芦山,传奇芦山,这就是我的家乡!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诗人余光中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遥想当年父亲为讨生活进藏学艺,让我感怀至今。十五岁出走时身为苦学徒,二十年后返回家乡时带回了众多的学徒;离时光脚踏着泥泞地,步步艰辛,返乡时则自信可架鲁班桥,桥桥畅通。父亲经历过什么困苦,他从来不曾诉说,耳边的记忆满是父亲关于博学实践的谆谆教诲。
一个偏远地区普通的山乡汉子,承载着大家小家生存与生活的使命。父亲三十多岁于弟兄姊妹六个当中最后一个成家,养育我们五兄妹,困难时期他带头发展商业进行自救,文革十年挺身帮助受害知识分子,亦工亦农、帮亲助友,造就了铮铮铁骨响当当的川西硬汉的形象。父亲短暂一生,勤奋质朴,胸怀坦荡,侠义古肠。他历经苦难,用自己的一生来教导子女自立自强,让我在艰难时刻没有失去方向,他伟岸的身影始终成为我坚强的精神支柱至今鼓舞着我。
芦山,我的灵秀山川,你的子孙将永远不会辜负你的哺育,义不容辞地传承祖辈文化的血脉,使之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传……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1985年十八岁已获田径和篮球国家二级运动员认证的我,临别时,在外婆一句“要好好听党的话”,似懂非懂泪眼朦胧地跟随部队特招入伍。自那时起,河北四川之间的家信便是传递亲情的惟一方式。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封封家书,足以让远离故土的孩儿泪眼婆娑;句句叮咛,时刻鼓舞我不忘修身励志。
南北地域文化以及气候差异让我这个未曾面世的单纯少年领略这纷繁的大千世界,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把我从一个懵懂少年锻炼成一名出色的军官,让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能力上都得到提升,每每回乡面对亲朋的期待和关注,发自内心地努力向前,做到最好。
2013年,老外婆安享了她100年的世纪人生,静静地告别了我们去了另一个世界。“要听党的话”是这位令人尊敬的老者关于她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共产党最深最真挚的情感。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一生,更像是腊梅的敖骨峥嵘,不畏严寒,迎风斗雪。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边做着小生意一边操持家务,独自承担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重担,她竭尽全力逐一给子女们操持成家生娃,到现在年逾75高龄仍然帮助孩子们在事业前线忙碌着。母亲的温顺刚毅,勤俭贤惠,忍耐宽容,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也许您是从4.20地震认识芦山,也许您是把芦山和灾难联系在一起,而我的母亲,一位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妇女,更是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认识。家乡和母亲,从来都是一个概念,她们从来都是我在异乡奋斗最温暖的大后方……
如今的芦山,经历了地质灾害的阵痛过后,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地方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勤劳的汉羌藏各族人民充满希望和信心地恢复了灾后重建,每年都能够看到她可喜的变化,汉江古城在建、飞仙镇复古、根雕一条街、金丝楠工艺特色街为芦山的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于一个历史上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生存的国家贫困老区来讲,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十年河北人生,已经使我深深地融入了燕赵文化,河北情结早已深邃入骨,芦山——河北,河北——芦山,我愿与你深情相拥,我的家乡,我的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