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 感悟 收获——我校“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师生体会摘登

29.07.2016  17:36

  今年暑期,以“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为主要力量组建的116支社会实践团队,以全省扶贫村为重点,开展了科技扶贫、政策宣讲、环保科普、就业创业、社会调研、关爱留守儿童等诸多社会实践扶贫活动。在行进的同时,感悟和收获满满,现遴选部分师生体会与大家共享。

      经贸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金融学1302班  李栋梁:

  回想此次赴邢台的“寻根之旅”社会实践,重走李保国老师生前的扶贫道路,亲眼目睹了李老师35年来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的劳动成果,真真切切感受到他的高尚品质。短短几日,仿佛是一场与李老师的时空“对话”,漫山遍野全是他的身影,口口相传的全是他的事迹。

  在内丘县岗底村,一路上看见道路两旁,山坡野岭全都是套袋的苹果,枝繁叶茂,林林密密;看见家家户户敞亮的新民居,鳞次栉比,光鲜亮丽;看见村子里的街道整洁宽敞,生活一片祥和安宁,不禁感叹,那个20多年前荒野丛生,一贫如洗的小山村现如今已发展的如此模样,更是让我们对李保国老师的奉献和付出表示由衷的敬佩。村子里的人都说李老师是全村子的“财神爷”,而我认为不仅如此,李老师更像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将荒山变绿岭的一个地地道道的岗底村农民。

  当岗底村杨双牛书记向大家讲述李老师在岗底的点滴回忆时,多次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当展览馆讲解员讲到李老师因劳累过度而长辞于世时也不禁潸然泪下。起初,在跟踪李老师的新闻报道时,我并不是很能理解当成千上万的岗底人民在李老师的灵堂前失声痛苦的场面,但当我亲身来到岗底,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那是一种失去至亲至爱的亲人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缅怀。我的心灵也受到了撞击,也同样流下了崇敬与怀念的泪水。

  在前南峪荒山治理以及南和县红树莓生产基地的实地走访调研中,更是让我与李保国老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大道之行,深藏功名。而我,一名河北农业大学的青年大学生,想对您说:“燕赵悲歌,太行呜咽,保国老师,您走了,留下来一曲永不消逝的时代颂歌。作为您的学生,我们将学习您的高尚精神,同时也要延续您的脚步,接力您的圣火,将太行山精神传承下去,争做太行山上新愚公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完成您未竟的事业和心愿。”

      信息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分队长,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李 亮:

  作为一名学院团委老师,每年都带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今年的社会实践有着特殊的意义。“学习李保国精神,做扶贫攻坚榜样”是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李保国精神。

  记得那还是2004年的暑假,我带队来到易县中独乐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当地老乡们问我们是哪个学校的,当我们说是河北农大的师生后,老乡们笑着说:“你们那里的李保国教授前两天才来过,给我们讲过课,他常来,是我们这片的技术领路人”,当时一种农大人的自豪感和对李老师的敬佩感油然而生,虽然当时没有见过李老师,但他的高大形象已在我的心中。

  带着这份记忆,今年我和队员们来到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阜平县木匠口村。村子不大,比较落后,我们开展了技术培训、电商宣讲、义务支教、环保科普等一系列活动,虽然活动规模与往年比不算最大的,但我觉得却是最贴近群众的。

  实践活动最后一项是参观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在展馆中我偶然看到革命老前辈彭真同志的一句话:“每个干部最好都能经过‘科班出身’,特别是毫无工作经验而又自命非凡、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初出茅庐的一部分大学生,不到实际工作特别是下层实际工作中锻炼,很难锻炼得出来。他不会知道创业的艰难,也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本领。如果不经斗争考验一下,提到领导机关来发号施令,一定会轻举妄动,成为党的败家子”。我想这正是对我们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最好诠释。

  活动结束了,但对李保国教授精神的传承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我们要把李老师的精神融入到我们社会实践中来,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城建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石奉华:

  社会实践其中一项内容是由我指导的“上城口村地形图的测绘”,为上城口村的规划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上城口村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山区覆盖,可利用的耕地面积较少,部分沟谷地区覆盖了些经济果木;上城口村至大石门道路坑洼不平,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从大石门流下泉水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蓄存与利用,在整个村子缺水的大趋势下却眼看着清澈的泉水白白流掉。村委迫切需要较详尽地了解该村土地利用分布、山区地形分布等数据,以便为后续的道路铺设、蓄水池修建、果树分类种植以及创建美丽乡村等提供基础数据。

  整个测量工作难度很大,道路崎岖不平,测量点位隐蔽难行,小溪岸土质松软,一不小心就会滑落下去,山里的植物长得都很高,不时有虫蛇出没,时不时有队员被蚊虫叮咬,被植物划破皮肤。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队员们的热情,大家积极的面对工作,面对生活。通过一个星期的实践,队员们更加感受到此次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作为带队老师之一,我亲眼见证了队员们经历磨难以后的成熟与转变。

  这次实践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并接触课堂之外的知识,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我们会时刻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发扬他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此次社会实践机会,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积极助力上城口村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林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长,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刘炳响:

  李保国老师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同事,在我上学期间,多次选修李保国老师的《经济林栽培》课,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知识。今年暑假,我带领着林学院“李保国志愿服务队”阜平小队到阜平进行了扶贫志愿帮扶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看到了老百姓对知识的渴求,看到了李保国老师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和影响,体会到了李保国老师生前对我们的谆谆教导。作为李保国老师生前的学生、同事,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李保国精神传承下去,将我校的太行山精神传承下去,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为百姓服务。我一定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所需所想,将此次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做好做实。

   现科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会计1406班  张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短短的一周暑期实践,收获最多的还是我们队员。团队精神给与了我们极大的振奋;小朋友们期许的目光,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村民温暖的话语,给予了我们更加努力的强大动力。学习李保国教授的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弘扬李保国教授精神,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吸取经验,积极改进,一同为社会弘扬正能量。

   理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化学1401班 张雨宁:

  这样一次难忘的实践,在每个队员心里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身为小分队的队员,我们比其他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李保国老师,探寻他的精神内核。我们深知:李保国教授作为农大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将我们农大的“太行山精神”传达到全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学术成就造福了一方百姓,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成就了“太行新愚公”。而我们,作为千千万万农大人中微不足道的一员,所能做的只有追随李保国教授的脚步,坚定不移地将 “太行山道路”走下去,走得更远,更好。

   艺术学院“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李金昊:

  志愿服务期间,我们9名队员全部居住在村委会,由于床铺有限,队员们就睡在地板上。这里气温较低,夜里更加寒冷,只有8度左右,队员只能铺上垫子裹着棉服睡觉。由于村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都是定点供应,队员们只能简单的擦擦脸,洗洗手。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想到李保国老师每年在农村的时间超过二百天,为村民致富做了那么多的工作的时候,就感到自己的服务工作很神圣,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了学习“李保国精神”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一个需要身体力行扎实付出的过程。我们一定会将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号召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志愿扶贫队伍中来。

      “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农学院分队队长 郭婧:

  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就要接近尾声了,最后的夜晚,志愿服务团指导员主持了李保国志愿服务总结交流会,每一名团员分享了自己的实践体验,有感动、有励志、有希望,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农业科技的重要,农业产业转型的紧迫,农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土地承载的期待。每个人都在这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收获满满。解农意,惠农情,发挥专业特长,让我们传承李保国精神,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河北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校团委 李晓霄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