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资源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为重要突破口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对各级审计机关如何通过履行审计职责来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力度、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 资源环境审计 问题 对策 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源使用、管理、环境治理保护等事项所进行的综合、系统的审计评价活动,主要表现为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效果,相关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通过审计公告和审计建议等手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相关部门改进管理,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但是,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些年来,地面堆放的垃圾、天空悬浮的颗粒、大气刺鼻的异味、河水的污染对全国居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恶劣。可见,积极有效地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已成为当今审计事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资源环境审计目标、主要内容及重点
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要以促进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国资源环保工作的中心,积极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利益,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具体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国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水平;二是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三是促进环保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资源环境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宏观方面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审计、评价及鉴证,看环境政策是否真正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是否存在不足;二是在微观方面对环境保护项目及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资源环境审计的重点不是简单的对资源环境保护方面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而是加强绩效审计,由程序转向结果,针对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评价相关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而再评价相关单位在环境资源保护和治理、环保制度遵循和完善等方面的成果。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且受传统合规审计和财务审计理念、方法的影响,因此,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从1979年先后制定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由《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污染防治法和《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法所组成的环境法律体系,对保护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法律法规的覆盖面还不全面,各项实施细则也有待明确,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 (二)资源环境审计认识不够。我国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而且对环境审计的宣传也很少。这种状况导致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发展需要和意义。虽然目前绩效审计已成为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形式,但是在审计过程中,由于与资金相关的问题更直观,所以更易受到关注,因此资源环境审计中还普遍存在以财政资金为主线开展审计的理念,将审计工作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环保资金的审计上,而对政策和项目本身绩效成果关注相对不足。 (三)缺乏评价体系、实施程序的标准。由于与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已颁布实施的审计规范和准则中,均没有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由于缺乏相关的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审计部门即使参与了政策制定工作,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时,也会有很大难度,以致存在很大的审计风险。 (四)缺乏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资源环境审计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多方面知识,审计手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账目审计,还扩展到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比常规审计具有更高的科学技术含量。进行环境审计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资源、环境、统计、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专业胜任能力和培训等方面的要求比常规审计更高、更严格。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多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环境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甚少,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四、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审计提供制度保障。我国需要尽快在现有审计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补充资源环境审计立法,明确各审计机构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地位、职责、权利、工作范围和审计方法,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二)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宣传,提高认识。发展资源环境审计,首先要提高人们对资源环境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各审计机关要调动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危机感,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推动和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 (三)健全资源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就是对资源环保质量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生态质量、污染的控制、资源环境治理建设的效益的综合评价。在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短期经济效益,而是要着眼于未来,用科学发展的观点,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研究评价。审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务实性、可操作性强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四)以绩效审计理念全面推进资源环境审计。国际环境审计发展逐渐转向绩效审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进审计技术,减少重复研究工作,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的水平,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逐渐从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转为效益审计,加大对环境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境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环境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环境部门工作的环保效果的审计力度。 (五)创新审计方法,提升资源环境审计水平。一是多开展联动审计,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二是多开展跟踪审计。三是多开展联合审计,各级审计机关可以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防治、环境生态建设等事项进行联合审计调查。四是将资源环境审计内容融入到财政、投资、金融、企业、外资、经济责任等审计中。五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方法开展审计,尽可能收集计算机数据,根据数据确立审计思路,为审计调查更快更好地找准问题切入点做好铺垫。六是积极运用社会舆论监督促进资源环境审计。 (六)加强学习,丰富审计干部资源环境审计相关知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审计部门要不断加强现有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完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通过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组织学术研讨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等方式,提高审计干部专业知识水平。 (七)建立专家储备制度,聘请外部专家。聘请专家具有更灵活、更快捷和低成本的特点。审计部门可以建立专家储备制度,建立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工作联系机制。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律师等加入环境审计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知识优势,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效果和权威性。(吴炜)
参考文献:
[1]陈杏菊等,环境与资源审计研究[Z],鄞州审计局网站 [2]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意见[Z],审计署门户网站 [3]黄道国,关于深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思考[J],《中国审计》,2009年第04期 [4]李杰,浅析资源和环境审计在经济责任重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商业》,2011年第36期 [5]李丽青,我国环境审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第5期 [6]李然,资源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年07期 [7]任辉,加强资源环境审计 服务“两型社会”建设[Z],淮南市审计局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