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还有多远?——黑龙江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向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增量

27.02.2015  12:30

作为科技资源大省,黑龙江近几年科技综合实力一直排名在全国十几名左右,其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名在全国二十几名左右。2014年,黑龙江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倒数第几名。三个数字处于三个档次,科技经济不匹配一直纠结着黑龙江。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1月30日闭幕的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四次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面对经济增速回落,黑龙江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化要增量。就在黑龙江省两会开幕前一天,黑龙江组织了千户科技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陆昊亲自作了长达3个小时的动员报告。会议决定:黑龙江力争到2017年,新形成1000家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公司。黑龙江省政协、人大两会期间,科技成果如何走出实验室实现落地转化成为两会内外关注的焦点。

拒绝真空,提高研发连续性

如今一些高校科研人员是‘为成果而成果’。”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卫中说,“功利心强,服务于升职、评职称、应付考核,导致科研成果虎头蛇尾,项目处于成果鉴定阶段停滞不前,浪费财力、物力。”朱卫中认为,科研成果连续性不足是导致成果无法进入市场的重要原因。

科研人员需准确把握技术成果的市场需求导向,将技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机结合。”陆昊在千户科企三年行动动员大会上说。

科研人员长期处于学校这一‘真空’环境,缺乏市场化的头脑和眼光,所研发出来的东西应用性不强。”朱卫中说。

与企业相比,科研机构中能够从事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的人才有限,在科研项目的不同阶段,必须实现创新主体的角色转换。”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大庆市副市长栾莹认为,对于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导向的研究项目,应充分体现产业化需求,强调最终用户的参与,引导研发方向和需求。在立项过程中,实现专家评审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对于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部分基础研究成果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成果,由中央、地方与企业共同投资,进行面向市场的再研发,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给予支持,并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慧眼扶持,铺路最后一公里

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建立示范工程中间的道路很艰难,政府能否调动各方面因素,使科技成果与金融资本相结合,解决‘最后一里路’难题。让我们自己研发的新技术,能率先在我省形成产业。”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工程中心主任杨谦向当时听取科技界政协委员建议的陆昊省长寻求金融支持。

对于黑龙江的研发人员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金融资金方面的扶持。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参与者的应得利益缺少法律保护,很多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之后见到资金回报就消失遁形,神龙见首不见尾。对此朱卫中建议政府建立企业诚信评定标准,协助、引导研发团队与诚信记录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

还有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苦于找不到慧眼识珠的投资者。对此,栾莹提议说,政府应制定保障高校、科研人员、企业利益的制度;对科研转化给予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同时积极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

营造氛围,提高园区利用率

当一大批科技成果静待实验室时,还有一批处于雏形阶段的小微企业在各个高新技术孵化器中期待着有朝一日展翅翱翔。“如果能让孵化器建设走专业化道路,让科技园区经济利益与园区负责人挂钩,发挥科技园区自身主动性,将会提高园区利用率。”黑龙江省科技厅园区处处长李力认为:“提高科技园区利用率将会帮助在孵企业茁壮成长。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绝不仅仅是科技部门一家之事。”黑龙江省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长斌认为,科技创新需要全社会多领域共同驱动,形成良好氛围,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黑龙江两会期间,陆昊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场座谈中,不止一次提起他对龙江发展的信心:“我们在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的差距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我省的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可为各领域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差距和人才,黑龙江都具备,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这期间的道路或许并不遥远,只是需要找到更合适的路径。期待黑龙江重新制订的突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以及千户科企三年行动计划,能让黑龙江最大幅度挖潜科技潜能,缩短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距离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