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燕赵 ——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齐庆三的感人故事
每一场报告,都是一次心灵的激荡和精神的共振。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张 震 摄
报告会现场,齐庆三同志的妻子李静平回忆齐庆三生前的点点滴滴,多次哽咽。
连日来,齐庆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分别在我省石家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廊坊等地举办,报告团成员深情讲述了齐庆三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的故事让听众深深震撼、感动。
齐庆三是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13年11月11日,时年44岁的齐庆三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坚守17年的宣传阵地。寒来暑往17载,齐庆三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满腔赤诚,牢牢地坚守在基层的新闻宣传阵地,全身心投入,忘我地工作,书写了自己无怨无悔的壮丽青春,把一个基层宣传干部的感人形象牢牢地矗立在这片他为之奉献心血、才智的热土中,用生命阐释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真谛和价值,他的生命必将在对新闻事业的崇高追求中得到永恒。
报告团成员(出场先后为序):
王羽:石家庄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张绍娟:平山县委宣传部干部
贾伟利:石家庄日报社会新闻部主任
李静平:齐庆三同志的妻子
尹利鹏:葫芦峪农业园区办公室主任马利强:平山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曾与齐庆三共事九年
2013年11月11日7点多,中共平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齐庆三,骑着那辆跟了他20多年的自行车和同事急匆匆出了门,去县政府送审前一天赶写的老区旅游宣传文稿,途中他突然停了下来,对前面的同事说:“小闫,咱推着走两步吧。”小闫有些纳闷儿,他回头看到齐庆三紧攥着自行车把,脸色煞白,刚想问怎么回事儿,齐庆三连人带车倒在了地上。
2013年11月13日齐庆三下葬那天,天幕低垂,落叶飘零,唢呐呜咽。齐庆三13岁的儿子手捧遗像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头,他身后紧紧跟着一千多位自发送别的普通百姓,有人呼唤着“好兄弟”,有人呼唤着“老朋友”,更多的人哭喊着他最喜欢的称呼——“庆三”!
一个44岁的生命如此凋零,令人痛惜,一个普通党员干部的离去如此震动,发人深思——就让我们跟随他的亲人、同事和朋友的讲述一起走近齐庆三。
——主持人
张绍娟:
我刚到宣传部第一次见到齐部长时,他正推着自行车打算出门,那是一辆现在很少见的、老式28“飞鸽”自行车,黑漆斑驳、破旧不堪。后来听同事们跟齐部长开玩笑:“您的自行车可真是‘除了铃铛不响,别的地儿哪儿都响啊”,他回答:“20多年的老伙计啦,有感情了,再说,过去的自行车质量还就是好!” 这以后,我渐渐和老同事一样能“听声辨人”——只要听到楼底下“叮叮当当”的声音,就知道一准儿是齐部长回来了。
2009年,平山县遭遇50年来最强的暴雪,积雪厚度达70多厘米。11月10日早晨一上班,齐部长就集合新闻科全部人马,分派任务:“大棚蔬菜正值生产期,应该是受灾最重的,咱们立刻分头下去采访。绍娟,你来的时间短,和我一组。”齐部长带着我赶赴距离县城5公里的大棚蔬菜专业村白楼村采访。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我们终于到达白楼村。我们踩着没过膝盖的积雪,往村东蔬菜大棚走,那路可真是难走啊,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深深的雪窟窿,然后再费力地拔出另一只脚,慢慢地向前挪窝。我还好穿的是高腰皮靴,可齐部长穿的是普通皮鞋。刚进村时,我还在心里埋怨他,连喘口气的时间都不给,可进了蔬菜大棚,看到齐部长那已经成了冰筒子的半截裤腿,听到乡亲们一句接一句的唉声叹气,我才理解,齐部长心里头只装着咱老百姓啊!
下午3点多,我们结束了采访,饭也没吃一口,就匆匆踏上了归途。临走时,村支书握着齐部长的手说:“老弟啊,回去可得好好烫烫脚啊,咱庄稼人不会说好听话,可心里都记着呢!”
坚守宣传战线的17年里,齐庆三几乎走遍平山的每个角落:他宣传扶持的滚龙沟日子一天一个变化,他挖掘的新闻人物都成了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还有他交过的平民朋友、他走过的沟沟梁梁……齐庆三,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觉担当,一心为民、真诚无私。
就是这种敬业和奉献,感染了很多合作伙伴。石家庄日报社记者贾伟利就对齐庆三有着一辈子抹不掉的印象,用他的话说“有些人,共事一辈子,却始终不能称其为朋友;有些人,一生见不了几回,看似平平淡淡却总像故交一般”。
——主持人
贾伟利:
2005年4月4日,平山观音堂乡突发一场特大山火,驻石部队和当地村民共5000多人与火魔展开激战。上午九点接到线索,我和同事赶去现场采访。观音堂乡与山西接壤,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再加三个多小时的爬山采访,回到山脚下已是精疲力尽。
在返回石家庄的路上,我接到报社打来的电话,要求连夜赶写“扑救特大山火”的长篇通迅,第二天就要在头版头条刊发。当时已是晚上七点多,要赶上截稿时间,那真是有点儿十万火急。而且,由于我们到达现场时,最先参与救火的村民已经撤离,为了安全,只留下部队官兵在救火。要翔实报道这一新闻事件,村民参与救火的那部分没采访到,怎么办?这时同事提醒说,找齐庆三吧,他肯定掌握情况。
汽车开到平山县委宣传部,齐庆三和马利强早就等在了门口。我们顾不上吃饭,简单聊了聊,先确定了文章的框架,然后进行了分工:齐庆三、马利强负责写参与救火的当地村民;我和同事负责写参与救火的驻石部队,并最后统稿。
晚上九点多钟,稿子刚写到一半,齐庆三敲门进来,跟我核实几个细节。我抬头一看,把我吓了一跳,他的额头上鼓起了一个核桃大的包,青紫青紫的。我急切地问:“刚才还好好的,这是怎么啦?”“没事儿,磕了一下。”齐庆三说得很轻松,可我分明看到他笑着说话的时候,嘴角不由自主地“咧”了一下。我问他:“一定很疼吧,要不要去医院看看?”他边往外走边说:“没事儿,我抹点儿紫药水就行了。”
后来我才知道,齐庆三在我们来的前一天晚上就加班到深夜,第二天又为救火的事儿奔忙,晚上又饿着肚子帮我们赶稿子。由于过度劳累体力不支,一头栽倒在了桌子角上。
那么大一个包,肯定是钻心得疼,可他硬是坚持着把稿子写完了。那么短的时间,那么长的稿子,那么疲惫的状态下,如果没有详实的现场采访,没有深厚的新闻功底,他不可能写出那么漂亮的文章来。《与火魔激战的42小时》这篇通讯能如期见报,齐庆三功不可没。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齐庆三,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在以后的日子里,虽然我们见面不多,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当我在报纸上看到“本报通讯员——齐庆三”这几个字顿时倍感亲切,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他“额头顶个大包仍奋笔疾书”的样子。庆三走了,但在我的手机里,他的电话号码我一直没舍得删除。
庆三,你是我一生的朋友!
齐庆三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曾跟同事说“我这辈子最愧疚的就是家人”,他一直想做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可他太忙了,经常早出晚归,以致于巷子里的邻居都以为他调外地工作了。
齐庆三殉职后,爱人双手颤抖着把一个新日记本和一支新钢笔放进了丈夫的棺椁。同族的一位大爷哭着说:“写了一辈子了,命都搭上了,不能再放这个了。”爱人李静平却低声而坚定地说:“放进去,放进去!”……此时此刻,有谁能比妻子更了解自己的丈夫?
——主持人
李静平:
都说儿子和妈亲,可我儿子齐派张口闭口是爸爸,庆三怕我不高兴,总说是儿子和他在一起时间少,才想爸爸多,我知道,在孩子心里,爸爸的分量谁也替代不了。
庆三单位里工作千头万绪,半夜回家是常事儿,常常他回来的时候家里人都睡了,可他回家不管多晚,第一件事儿肯定是先到孩子屋里看看,哪怕只是站在床前静静地瞅上孩子一会儿。有时候忙起单位的事儿来,庆三连续几天见不着孩子,回家后瞅着熟睡的儿子,瞅着瞅着就忍不住摸摸孩子脸蛋儿,挠挠孩子脚掌心儿,把孩子弄醒,爷儿俩嘻嘻哈哈玩儿上一阵儿……
“父母疼老小”,庆三是家里的老儿子,全家人最疼他,有时候大哥二哥还劝我:“庆三单位的事儿就够他累的了,咱娘这边有我们呢。”
有一个周六,我带着儿子齐派,拿着庆三买的东西回老家,婆婆当时脑子已经不清楚了,可她看见孙子拉住就是不撒手,大家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公公在一旁说:“咱家齐派和庆三小时候长得像,你娘认不清别人,可还记着庆三小时候的模样呢。”
晚上庆三回来,问起婆婆的情况,我只说“还行,还是老样子”。儿子藏不住话,一五一十把白天的事儿说了,庆三默默地听着,一句话也没说。半夜,我听见抽抽噎噎的声音,睁开眼看见他背对着我,蒙着被子偷偷在哭。我想开灯劝劝他,可劝又能怎样,他心里的苦和难谁也替不了,就让他哭出来吧。
男儿有泪不轻弹,他真想在父母身前多尽尽孝,也真想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但他更想亲手报道家乡的每一步发展,为老百姓再多办点事儿。
下乡采访多,认识的人也多,齐庆三衣着简朴,说话平和,很多人不知道他是副部长,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庆三”。 在葫芦峪搞开发的刘海涛和他的团队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农业产业园会因为这个“庆三”发生巨大改变。
——主持人
尹利鹏:
2010年下半年,我们葫芦峪农业园区开始大规模开发,作为公司办公室主任,我和总经理刘海涛在一起见证了葫芦峪的成长发展历程,也和刘总一起熟悉了齐庆三。
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我们在园区经常看见一辆老掉牙的桑塔纳轿车,山前坡后的转悠,乡亲们说是庆三来了。葫芦峪园区非常大,每天来的人很多,齐部长要碰上我们就和刘总聊几句,碰不上也不主动找我们。
2013年的一天,齐部长来到园区,专门找到刘总,对他说:“刘总,你搞的这个葫芦峪荒山开发项目,很有意思,搞好了能造福一方,咱得宣传一下。”刘总说:“你要觉得有意思,那你就写一写。”俩人一拍即合,开始滔滔不绝地探讨起来,从园区管理到开发模式,从土地流转到村民利益,他们聊了很多问题。刘总惊讶地说:“你怎么比我自己还了解这个项目啊!”齐部长嘿嘿一笑就走了。后来就有了发表在石家庄日报头版头条的《荒山开发的葫芦峪模式》。
这篇稿子我们看了以后特别佩服,稿子写得这么好,来自于他对我们农民的感情,对农村的了解和对国家农业政策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可以说,没有齐部长的关注和付出,我们葫芦峪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他从不居功,稿子写完了,影响产生了,他却不露面了。
后来我和刘总在街上碰到他,刘总邀请他一起吃顿饭,一块儿坐下来聊聊,齐部长说:“你为全省创出了经验,给平山争了光,给百姓找到了致富的路子,老哥,要是请啊也是我请你,改天你到单位来,咱哥俩再好好聊聊葫芦峪的下一步发展”。这话说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齐部长真是一个好人啊!
新闻宣传在有些人看来是务虚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在齐庆三眼里,一篇“豆腐块儿”,或许会给农民指出致富路,一段“千字文”,可能会为百姓解除忧愁,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每篇新闻都是星星火炬,会给农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主持人
马利强:
2012年春末的一天,齐部长偶然听同事说起老家人在为土豆犯愁,就上前问怎么回事。原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平山县,西部深山区的传统作物是土豆,前些年土豆价钱见涨,当地农户越种越多,每年少的能收获几千斤,多的能收获上万斤,卖土豆成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开春,土豆市场突然变冷,家家户户的土豆囤在家里卖不出去,随着天气回暖,土豆眼看着就要发芽烂掉了。
听着听着,齐部长的眉头越皱越紧,表情越来越凝重,大家还不知道,一个大胆的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形成,那就是,帮老乡卖土豆,他想换个思路,写一篇不同以往的报道,把这件事宣传出去。
十分钟后,大家被召集起来开碰头会,他已经把报道的框架列出来了,很快采访方案和分工讨论完成,大家就下乡分头行动,晚上再回到齐部长办公室汇总。
从各乡镇回来,已经很晚了,有的人还饿着肚子,等交流完采访内容,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有位同事说:“齐部长,这也不是太着急的稿子,今天都这么晚了,明天再写吧”,齐部长说:“怎么不着急?现在,卖土豆关系到多少家庭的生活,全县多少老百姓正为这事儿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们都等着、盼着呢,咱们得赶紧把这事儿报道出去,老百姓才有可能把土豆卖掉呀”!
这些话说得大家很惭愧,大伙儿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开始认真赶写这篇报道,很快,《河北省平山县:三百万斤土豆滞销 急坏老区农民》等一批新闻稿件就陆续刊发了。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报道在全社会掀起了“救助”行动,省会各大超市跟着新闻线索上门收购,平山县各部门也开展了帮销土豆行动。就这样,土豆难题解决了,西部山区农民兄弟的损失也因此降到了最低。
坚守宣传阵线17年,齐庆三亲手撰写发表了1360多篇新闻稿件,多次被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05年和2007年在人民日报刊发两个头版头条。他参与了平山县所有重大新闻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创造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关键时刻能担起重任、困难面前毫不退缩,齐庆三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口碑。
齐庆三走了,他的英年早逝让人惋惜,让人怀念,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一个充满激情的青年人,为什么能17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一个老区的宣传工作者,为什么能不被各种利益所诱惑,在清贫中坚守着精神高度?一个基层宣传部门的年轻干部,为什么能不被社会的浮躁之气所侵扰,在冷静的思考中让人格得到升华?这一切,齐庆三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却用行动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到2013年11月,回到齐庆三生命最后的三天——
——主持人
马利强:——11月9日,星期六。这是齐部长一生最后一个周六。上午,他接待石家庄日报社记者,商谈平山旅游专题的宣传;下午,在单位审定新一期《平山通讯》即将刊发的40篇稿件;晚上,在单位值班。
张绍娟:——11月10日,星期日。这是齐部长一生最后一个周日。上午,他在单位和同事一起确定专题稿件的提纲和主要内容,与各景区负责人深入沟通,帮西柏坡的闫青海询问新游船的相关手续;下午直到晚上十二点,他在撰写、修改稿件。
马利强:——11月11日,星期一。这是齐部长一生最后一个早晨。早上7点,他赶到单位对专题稿件再次修改润色;之后,和同事一起骑车去送审稿件,途中突然发病摔倒;9点29分,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齐庆三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可是庆三呐,大家还在等你:
儿子还等着深夜归来你一双大手轻轻抚摸的温暖;
爱人还等着和你逛一次街,买一次菜;
老搭档还等你碰撞出新的思路和火花;
新同事还等着看你吹小号的得意模样;
葫芦峪的刘海涛还等你去他的新项目基地转转;
西柏坡的老闫还等你去坐坐他的新游船。
有多少没做完的事儿啊,
有多少惦记着的人啊,
可你却匆匆的走了……
齐庆三,你是老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西柏坡的骄傲, 你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楷模;你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忠诚党的事业,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共产党员之歌!
——主持人
撰稿:高 巍 高彩霞 贾伟利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