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资源大省河北:老戏如何“唱新曲”
河北省是戏曲资源大省,众多地方戏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留住更多乡音乡愁?
老戏如何“唱新曲”
戏音袅袅,代代传唱。地方戏以独特的方式保留着一方百姓的乡音乡愁记忆。近日,河北省戏曲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暨国家级非遗深泽坠子戏保护成果展演在深泽举行。有关专家学者以及部分基层戏曲院团代表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戏剧在保护传承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共同探讨河北省戏曲类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新路径。
求创新
让老戏常唱常新
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河北省现有戏曲剧种36个,居全国第二;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中有传统戏剧项目111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4个;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34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8名。凝结着地域民俗的地方戏曲,不仅牵动着一份乡愁,也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没有扎实的传承,发展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只有传承没有发展,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与延续性也会脱离时代,缺乏活力。发展创造是戏曲前行的艺术力量源泉,也是延续薪火的根本生命动力,两者缺一不可。结合当下河北省戏曲艺术的现状,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庞彦强认为,诸如深泽坠子戏这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剧种,在戏曲现代转化过程中,不应该以地方特色(以地方方言音韵为标志)的消解为代价,而应该在现代转化过程中,保持着它的地方剧种个性,在深入研究地方文化特点、音乐特色、表演方式上下功夫。
“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在民间,千万不要贪大求洋。”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编剧陈家和认为,深泽坠子戏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本身就是源于观众对艺术的需求。它起源于打鼓说书,其母体是说唱艺术,演员能根据故事梗概编成唱词,自己配上相应的曲牌来演唱,这是它的优势,因此要保持“说书”的特点。其创作上接地气,用当地人的语言,通过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来展现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追求。
陈家和还指出,戏曲要传承与发展关键要出人出戏。“有人就能活,有戏就活得好。小剧种一定要有自己的剧目。”陈家和的这一观点引起在场专家共鸣。省艺术研究所戏曲理论研究室主任王露霞说:“在河北省36个戏曲剧种中,地方小剧种占绝大多数。其受众少、规模小,生存相对比较艰难。面对如此的生存现状,地方小剧种如何变劣势为优势?首先要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审美属性,努力打造彰显自身优势的代表性剧目,这才是小剧种发展的基石。”她认为,小剧种戏曲剧目在创作中也要有现代观念,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感,尤其是音乐唱腔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和情感有所创新。
育人才
让地方戏薪火相传
人才是文艺繁荣发展的根基,传统戏曲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人才培养。“师徒传承、家庭传承、戏曲进校园传承、群众文化传承,深泽坠子戏‘活态传承’取得的成果,对小剧种人才培养具有示范作用。”定州市兴定秧歌剧团团长解计英说,在深泽坠子戏保护成果展演中,演员们不仅有师徒,还有父子;不仅有从艺多年的“老戏骨”,还有中小学生以及当地热爱深泽坠子戏的群众,这种多元化“活态传承”方式,是深泽坠子戏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根本。
“除了加强对演员的培养,还要重视对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人员的培养,激发院团的创作活力,创造出更多新时代艺术精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蒋国新说。
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副团长于晓玲介绍了该剧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经验,坚持普遍培养,给每位学生一个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因人因材因戏,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和剧团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此外,还聘请专业老师,讲国学、讲法制,提升演员整体文化素养。除正常教学外,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舞台实践,剧团多次参加省市各类非遗展示、演出活动,成功举办了多场折子戏专场。
养生态
让戏曲回归百姓生活
“戏曲保护传承不能仅停留在对传承人的培养上,而是要恢复戏曲的文化生态,实现对戏曲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陈家和认为,深泽坠子戏的生命力来源于当地人民对坠子戏自觉自发的热爱,曾流传着“卖了被子看坠子”的说法,足以说明坠子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一旦地方方言消失,地方戏的语言、音韵等将无可依附。因此,保护地方民俗、民风、语言、礼仪、节庆等地域文化特质,使其不被淡化,不趋于同质化,保持民众生活和文化生态的多样化,地方剧种的生存和发展才有良好的可持续的文化土壤。”
重视对地方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对地方剧种的保护,是从历史和传统的维度上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一种修复和接续。据深泽县副县长张军良介绍,近年来,深泽县委、县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经费用于坠子戏的保护传承,列入财政预算。省、市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将深泽坠子戏列入重点项目,支持深泽县组织力量抢救传统剧目剧本,辑印《深泽坠子戏剧作选》五集,整理刻录传统剧目演出实况光盘500套。吸纳青年演员,壮大演职员队伍,重新编导、排演了传统连本戏《大宋金鸠》《包公出世》《王清明投亲》等。从对传统的传承到“返本开新”,已成为深泽坠子戏继承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戏曲文化生态的一种重建和创造性保护。
对此,省群艺馆馆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维彬谈道,为更大程度地改善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环境,2006年至2018年间,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补助河北省非遗项目1.8115亿元,其中传统戏剧类补助8352万元,对河北省传统戏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对传统戏剧加大了保护和扶持力度,2016年至2018年间传统戏剧类省级非遗专项资金补助项目30多个,支持剧团用于传统剧目复排、服装道具购置等。(记者肖煜、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