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上海医疗服务“双提升”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上海市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专题新闻发布会。会前,记者实地探访上海数家医院发现,上海不仅在医疗技术上涌现出诸多“国际领先”“国内一流”,而且以科学化、精细化见长的医疗质量管理,共同打造着“双提升”上海名片。
收获满满成就感
“最近,《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红遍全国,讲述了一个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群体的故事。其实曾经还有一种更为凶险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过瑞金血液团队20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走进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该院院长瞿介明的一番话,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瑞金医院创新性的联合化疗方案,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存活率从10%提高到94%,这一成果被国际权威指南推荐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被誉为“上海方案”。在《我不是药神》里,一盒药卖几万元,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全反式维甲酸患者能吃得起吗?瞿介明说:“为了造福更多病患,王振义院士没有申请专利,如今一盒全反式维甲酸售价290元,给全世界所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这一成就成为世界首个诱导分化理念治疗肿瘤成功的范例。
近5年来,该院在国际上率先进行精准化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缓解率达到86.3%,领先于国际水平。该院还领衔进行了国际上最全面的淋巴瘤基因组学图谱研究,并指导临床靶向治疗,使我国淋巴瘤诊疗水平超越欧美国家。
“内镜中心要打造国际认可的‘中国命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说。早在2015年,该院内镜中心诊疗量就突破10万例,内镜下治疗量居世界第一。
2010年,周平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在消化道黏膜下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国际多项内镜手术指南规范由中山医院起草制定。继周平红之后,内镜中心副主任徐美东教授首创了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开展肿瘤切除,内镜中心主任医师钟芸诗开展了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这3项新技术受到国际认可,并且手术以3位首创中国医生的名字分别被命名为周氏、徐氏、钟氏手术。”现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成为国际示范基地,周平红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临床技术能力直接带动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闻大翔说,“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近几年,上海市临床医学等11个一级学科排名位于全国前列,25家单位获得16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疗技术能力提升成效十分明显。
构建市区两级质控网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里,有一个有力保障新生儿健康的“生命之网”。该院院长黄国英介绍,2002年,医院在全国率先创立新生儿转运模式,2008年又率先建立了国内领先、符合国际先进理念的“院前评估—院际转运—急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救治网络。16年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近万余名。
“转运途中未发生一个新生儿死亡,并创下多项中国第一。”黄国英说,每一名成功转诊的患儿都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高效性、有效性和创新性,“生命之网”也曾被国务院督导组赞誉为“非常值得推崇和赞扬的重大举措”。
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事务中心主任谭申生说,在精细化方面,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医疗质控中心工作清单》,明确了每个质控中心的“规定动作”,即常见和多发病种、主要应用技术、核心管理制度等,有效避免了不同质控中心之间的管理交叉和盲点,为行政部门有效评估质控工作提供标尺。在规范化方面,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医疗质控中心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对质控中心进行“设置、运行、考核、保障”的模块化管理,引导形成良性竞争态势。
闻大翔说,上海质控体系在市级层面共设立了61个专业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在区级层面建立了近400个质控小组,构建起涵盖临床、医技和管理三大门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区两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
闻大翔说,为了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上海市全力打响了“四大品牌”建设,医疗服务是“四大品牌”之一“上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根据全国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出台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十三五”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与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一批重点学科群。”闻大翔说,根据规划,上海市将实施“腾飞计划”。
“腾飞计划”将瞄准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发展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医学学术前沿方向,遴选一批管理水平高、基础设施好、服务能力强、医疗技术先进的医院作为骨干单位,构建上海市的临床重点专科。“形成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格局,把国内的优势专科作为龙头,冲击国际的领先水平。”闻大翔的思路很清晰,他希望通过“腾飞计划”进一步提高上海市整体的医疗技术能级,探索一批理论、技术和设备创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学大家,更好地为长三角地区、全国甚至国际患者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