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河北”13年:燕赵大地年度精神史诗

09.01.2016  01:22

每到年终岁尾,我们就像期待久违的亲人一样,期待着与感动相遇,期待着与那些给燕赵大地带来感动的新朋友相逢。

精神典藏

回首“感动河北”的历程,再度心潮起伏。

因为她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美丽的珍藏像种子一样,已在每个人心中悄然生长。

2003年12月7日,“感动河北”倾情而出。时至今天,这个日子在我们记忆中还那么温暖清晰。她一掀起盖头,就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

第一次与央视“感动中国”合作,就先声夺人推出“反贪斗士”郭光允、“非典烈士”李晓红等草根英雄,无可争议地走进广大读者的视野。

2004年,顺应时势再度起航。女护士郭钗,打工妹单晓霞,以她们的大爱大勇,让我们记住她们淳朴而美丽的面庞。“感动河北”影响日广,声誉日隆。

2005年,“感动河北”第三次扬帆。上榜人物林秀贞,白方礼,以他们无声大爱和浑身散发的人格魅力,温暖了世道,照亮了别人。一年后,林秀贞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成为我省获此殊荣第一人。6年后,“白方礼们”被“感动中国”评委会授予“特别致敬奖”。

薪火相传,数载接踵……

2015年,“感动河北”已届十三年。如今,作为燕赵都市报的品牌栏目,“感动河北”早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燕赵大地上规模最大、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评选活动。

沧海桑田,世界在变,但人们心底对美好、善良的追寻丝毫没变。这就是一种收成,一种温暖的收成。

13年来,一以贯之的“平民视角,草根情怀”成就了“感动河北”亲民、大爱的品格。13年沉淀的感动,书写了河北人的心灵史,也让我们触摸到这个时代良心的支撑。“感动河北”,一年一度的精神典藏。

枝繁叶茂

13年时间,在河北城市乡村、各行各业,哪里有动人的故事,哪里就有燕赵都市报记者采访的身影;哪里有感动的故事发生,我们的视线就延伸到哪里。

迄今为止,“感动河北”已催生10多部影视剧,其中两部电影在农村的播放率居全国第一。对此,中宣部多次给予高度评价和盛赞。在历届感动人物中,还相继涌现了林秀贞、王文斌、张建霞、王文忠、高淑珍、“油条哥”刘洪安等6位全国道德楷模;另外,林秀贞、宋志永等13位农民兄弟、高淑珍陆续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在“感动河北”十周年的时候,我们还出版了多卷本图书———《他们》,整理编辑了“感动河北”人物的动人事迹以及各方评说。该书一面世,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13年,130位“感动河北”人物和10多个“感动河北”群体,已汇聚成一个气势如虹的爱的方阵,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滋养了河北这方热土,真情大爱枝繁叶茂。

是他们,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是他们,那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已然成为河北气概的缩影与写照;是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成为燕赵儿女前进的动力与见证。在人们眼里,他们正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乃忠义仁爱之乡。“感动河北”的影响力从一个媒体已经发展到全社会共同追求。目前,我省许多地市都推出各自的感动人物评选,甚至有“感动社区”人物评选。

将河北好人的故事传播得更远,把他们身上的善良美德叠加累积,而引领整个社会向上的风气、向善的力量,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公众的企盼。

继续前行

13年来,“感动河北”这个词组,在燕赵大地上已经有了固定的含义,它既代表着一种行为,也表达着一种精神。

从“感动河北”诞生之日至今,有幸一直是主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记者发现,每年无论是参加候选人的评选,还是为当选人物颁奖,大家都会有一种神圣感,好像说话的声调都会变温和一点,跟人打招呼的时候都会变得笑容更多一点。原来,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些东西本来就是我们信仰的一部分,就是燕赵文脉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对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

13年来,“感动河北”评选活动一个最大的效果就是,它让每一个人知道,你和道德崇高、精神高贵的人始终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里,并且他并不遥远,就在你的身边。

不知不觉间,“感动河北”就在读者的心灵播下一粒种子,虽然这粒小小的种子并不会马上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相信,它在人们心里种下的是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