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文化】36:河北最古老 总理迷丝弦
主讲: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
(解说:韩伟 编辑制作:严红霞 张甜 范岩炎 梁爽 马茜楠
出品:河北旅游文化广播)
丝弦是河北的一个古老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明朝末年,到现在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丝弦还有很多别名:弦索腔、河西调、弦子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等。滹沱河流域的老百姓们特别喜欢丝弦,纺纱织布的时候唱,耕田种地时候唱,唱着丝弦,累也不觉得累,苦也不觉得苦,寻常的日子有了滋味,有了盼头。
丝弦就像那田野里的禾苗,迎风就长,慢慢从田间地头走进了城里的戏园子,成了大气候。可到了清朝嘉庆年间,皇帝一道禁令,停了民间一切娱乐活动。戏园子的戏不能演了,丝弦也受了连累。
可是架不住老百姓喜欢,到了民国时期,丝弦又热热闹闹的发展起来,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班社。像保定一带的韩大仓班、小莲花班、周福才班、白长久班;石家庄一带的玉顺班、高盛班、许家班;邢台一带的永盛班、田顺班等。
丝弦的唱腔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一会儿像是怒涛旋转翻滚,一会儿又像瀑布急泻直下,听来激越悠扬、慷慨奔放。
过去梨园行里讲的是真功夫,老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练就了很多绝技,甩发、抖水袖、耍髯(rán)、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以及耍帽翅,有的把烟火,杂技柔功都揉进戏里了,这些个绝技,让丝弦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在燕赵大地,丝弦独领风骚几十载,甚至形成了“无丝弦戏不开台,丝弦戏不到不开台”的局面。河南豫剧班等外地剧社卯着劲儿想进石门,占市场,和丝弦艺人一比高下,可都取代不了这家乡戏在当地人心里的位置。红透半边天的丝弦捧红了一批艺人,最有名的又是哪几位呢?
……
周总理“五次观看丝弦,四次接见丝弦演员,亲笔为石家庄丝弦剧团题词”,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