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军:总理“留言板”引领网络问政新常态

02.09.2014  12:59

    中国有6亿多网民,每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总理都要和网民进行对话。然而要跟总理对话,或许不必再等到“两会”。从3月起,中国政府网开设“我向总理说句话”常设板块,“一些好的意见建议将被直接送到总理的办公桌上”。这让中国网民的电脑桌与政府总理的办公桌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2014年9月1日人民网转自新华网)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他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承诺:“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为落实好总理的这一要求,中国政府网适时开设总理“留言板”,架起了总理与网民之间常态化沟通交流的空中桥梁,引领了网络问政新常态。

    从定期与网民交流互动到常态化的建言收集,与总理的沟通大门随时敞开,百姓任意书写,从打造沟通渠道的形式创新到建言—办理的网络问政新常态,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更加注重民声、民望的施政理念。这种亲民、近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施政方式、问政行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必将激励各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走进网络、亲近网民、服务民众。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网民向党和政府无论是表达个人诉求,还是提出各类意见建议,揭发控告,乃至表达感情、政策咨询、突发事件等,都是出于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盼。总理“留言板”的开设,让中国网民电脑桌与政府总理的办公桌几乎变成了“零距离”。而听民声、知民望,更要为民排忧、为民解难,进而辅助行政决策、完善施政行为,使常态化的网络问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网络问政,只有从网上走到网下,才能赢得民心。既要在网上及时答复、随时回复,更要在网下立即办、马上办。既不能无视、漠视网民的诉求期盼、建言献策,更不能只满足于网上应付式的简单回复或官僚化的推诿扯皮,同时对于网民所提出的问题、困难,要在第一时间去调查了解、处理解决,一时难以完成或办理的,要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要通过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办理网民留言,不能只寄希望于总理一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向来不是靠哪一个政治精英所能完成的。常态化网络问政,必须突出上下办、协调办。对于总理批转下来的“交办件”,或各层各级通过网络等渠道收集到的“受理件”,一方面要上下联动,该上级承担的责任就由上级承担,该下级承担的任务绝不能推给上级;另一方面要左右协调,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以及部门内的相关职能科室,要互相配合,统筹协调,杜绝推诿扯皮和“中梗阻”等现象存在,从而缩短办理的时间,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常态才能常效,长效才能长久。网络问政,必须坚持常态办、长效办。总理“留言板”的开设,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让民声直达中南海、让政令走出中南海的创新举措。同样,各级各地开通的领导信箱、市民论坛、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问政平台,也绝不能当摆设,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专人负责,避免出现“网络死鱼”;同时要建立健全受理、调查、办理、反馈等一整套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办件的质量,增强办理的实效性、长效性,从而将问政行为、施政行为、决策行为落实到百姓心坎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信息化时代,总理“留言板”的开设,既是对民声、民望的回应和关切,更是对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政官员的无声号令,那就是必须通过贴近民众的网络问政方式常态化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得民心。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主动走进网络,自觉融入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形成网络问政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