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爱拖拖拉拉为哪般?
到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才发现自己还有一半的工作没有做;想要多读书,花了很长时间来制定读书计划,却不见有丝毫动作;想晚上10点就睡觉,但零点的钟声都已敲响,自己还在玩手机……日子一天天拖过去,而一切始终还是老样子。
□倪爱华/文
可能,你已经对自己的拖延行为负罪满满,认为能以此为契机激发行动力,无奈总是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对此,专家表示,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是“拖延症”的典型表现,如果必要的自我调适都做了,还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考虑是否存在精神异常,求助心理医生了。
病例:
工作拖延让她失去生活信心
最近,省会的王女士一脸苦恼地前来咨询。王女士介绍说,她是一名军转干部,前不久刚刚换了工作岗位,这份新工作比起之前的那份工作,时间上宽裕了不少,她有了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孩子和家庭,很是欣慰。但与此同时,因为不适应、工作拖延所带来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晚上失眠清晨早醒,白天工作昏昏沉沉,对什么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感觉活着没意思。现在,每天都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但自己就是不愿意干,总是拖延,实在拖不下去了,最后就敷衍了事,或者干脆就不干。王女士无奈地说,刚换工作,起初是很高兴的,后来发现不适应导致工作拖延,才渐渐出现这种情况。
经仔细询问发现,王女士消极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出现在工作上。因为不能很好地调节工作压力,致使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严重影响个人对工作和生活的信心。经诊断,王女士为典型的因为压力所致的抑郁状态,自信心降低产生逃避心理引起的拖延症状。
病根:
信心不足、动力缺失是“主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会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为自己的懒惰、推卸责任寻找的一个借口。虽然我们对此行为表示不齿,但却不能因此忽略严重的拖延症患者,因为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可能不亚于抑郁症患者。
其实,拖延症,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心理学界,目前都还未成为一个诊断名词。虽然加拿大的斯蒂尔教授曾提出“拖延公式”,提炼了跟拖延最有关系的四个因素: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但是,由于拖延现象背后成因复杂,因而难以形成诊断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当拖延行为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其在短期内就会难以消除或改善。这时候就需要了解拖延症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或者精神医学方面的诱因,如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或者抑郁状态等。
另外,并非只有心理或精神医学方面的疾患才能引发拖延症,很多时候设计不当的薪酬制度、缺少时间管理的个人习惯,乃至于大众文化等,都可能诱发拖延症。
应对:
找出拖沓原因,逐条克服
严重的拖延症,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心理或精神疾病有关。因此,这类人群应该学会自我调节,适当减压,努力寻找生活乐趣,走出心理障碍。
长期工作会使人进入职业枯竭期,因此,职场人应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增值,通过培训、学习,提升自我能力来解决不自信导致的工作拖延。而对过去经历过挫折的人,则建议这类人正视并克服过去的缺点,接纳自己的工作能力,从而胜任工作。
具体地说,克服拖延症,可坚持执行四条计划: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进而逐条克服这些原因;并把具体计划付诸实践。
另外,工作之余要懂得生活,平时增加些体育锻炼,多与朋友沟通交流,多参加旅游、看音乐剧等娱乐消遣,学会把生活与工作安排好,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戒掉”拖延行为。
拖延症自测
◆链接
1、不到最后期限不交活: 是 否
2、上班时间总在网上瞎逛,快到下班才开始忙工作: 是 否
3、没工作计划,不懂时间管理: 是 否
4、总是“伪加班”,白天可做完的事,总是拖到下班后加班做: 是 否
5、总是认为时间还有,不急: 是 否
6、懒散,日复一日,总想着明天再做: 是 否
7、每当同事或上司询问工作进展时,经常说“让我再看看”: 是 否
8、办公室里零食一大堆,上班时间经常吃零食: 是 否
9、要做事时,脑子里能冒出各种理由:现在先做别的事,这个稍后: 是 否
10、自我麻痹:还来得及,不行就通宵赶工: 是 否
11、处理问题不分主次,忙了半天,最紧要的事没做: 是 否
12、经常因为时间过于紧迫,草草交差,结果被同事或老板责怪: 是 否
13、厚脸皮,别人怎么催,也定力十足,习以为常了: 是 否
14、从不主动汇报工作: 是 否
15、团队合作时,同事都面露难色,不愿和你合作: 是 否
测试结果
1—4分:轻度拖延,要当心了,快点找到原因,将它扼杀在萌芽中。
5—11分:中度拖延,它可能已成为一种习惯,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力。
12—15分:重度拖延,建议重新审视自我,进行职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