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法律诊所”进社区 居民有啥难题都可以问》追踪

23.03.2016  12:22

  “我们居委会有场地,居民也有法律诉求,真希望‘社区法律诊所’也能开进我们社区”,“居委会还在筹备中,能不能提前与大学生志愿者建立合作关系”……昨日,本报的《志愿者“法律诊所”进社区 居民有啥难题都可以问》见报后引起不少社区居委会的关注。

  不少社区热盼“法律诊所

  “社区法律诊所形式新颖,既能为社区居民解决诸多法律诉求,还能为学习法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双方能达到双赢,值得学习和借鉴。”昨日,本报《志愿者“法律诊所”进社区 居民有啥难题都可以问》的稿件刊发后,立即在社区居委会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社区居委会负责人来电对省会首家由高校与社区联合举办的“社区法律诊所”点赞。

  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裕华区金马一社区书记王玲。她告诉记者,金马一社区是个老小区,居民日常有法律需求习惯找居委会,“邻里纠纷、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居委会办公场所有限,我们长期与一家法律事务所合作,一旦居民有需求,我们会让他们直接沟通,方便解决问题。”她说,除此之外,还不定期邀请律师进社区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但都不像“社区法律诊所”这般固定化。

  长安区胜北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朱莉娜说,辖区多为老小区。由于社区没有法律专业人士,“平时我们会借助网络或书籍来学习法律方面的知识,并在社区进行宣传普及,但遇到复杂的案件纠纷,只能帮忙联系专业律师或申请法律援助,解决起来不是很方便。”他们也曾与高校合作,邀请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开展活动,由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逐渐失去联系。“我们社区有一间专门的小会议室,欢迎志愿者们前来开办‘社区法律诊所’。

  裕华区藏龙福地社区居委会还在筹备中,昨日,看到本报有关“社区法律诊所”的报道后,社区书记牛荣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旦社区正式挂牌后,居委会将开展一系列社区活动,为居民提供多项便利服务,“开设法律咨询室,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是我们开展便民服务中的一项。虽然现在居委会还没有固定的活动场地,但非常希望与高校或者律师事务所提前建立联系,为今后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社区法律咨询室 冷热不均

  省会不少社区居委会都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有的专门成立法律咨询室,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法律咨询室在一些小区备受欢迎,可在一些小区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

  这边 律师不“坐诊”随叫随到

  裕华区华兴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法律咨询室”,是在辖区街道办、居委会的支持下,由社区居民、法律专业毕业的李瑞鑫组建,常年免费接受咨询。从2008年4月正式成立至今,先后接访300多人次,代写法律文书20多份,胜诉1件。2011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裕华区司法局李瑞鑫调解室”在社区挂牌成立,成为裕华区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社区调解室。

  “李瑞鑫每周五上午接待来访,情况特殊还可以预约。”采访时,工作人员陈彦萍告诉记者:“李老师就住在小区,如果居民有法律诉求,不坐班时,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义务为大家服务。

  那边 两年来咨询人数仅两人

  一位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小区成立的法律咨询室“叫好不叫座”。社区居委会成立3年多,辖区有四五个新建高层住宅小区。2014年10月,居委会成立了以帮妇女解决法律难题的法律咨询室,“有固定的场所,也有固定的时间,为每周一、三、五上午,有专业的律师进社区提供服务。”法律咨询室运行快两年了,前来咨询的居民寥寥无几,“我印象中就接待过两个人,后来律师也就不坐班了,有需求我们再给他们打电话。

  建安路社区居委会去年开设了法律咨询室,开设之初,他们不仅给律师提供了优良的办公环境,还在社区各单元门口张贴了通知,邀请居民随时上门进行法律咨询,但一年来接待居民数量并没有预期的多。另一位居委会负责人也透露说,他们社区也面临同样的窘境,有时律师进社区待一上午,咨询者以个数计算。

  三大原因导致“叫好不叫座

  缘何一些小区法律咨询室“叫好不叫座”?不少居委会负责人给出这样的答案:“首先是业主担心个人隐私被泄露,其次社区咨询室影响力不够,再次是办公场所有限,一些律师难坐班。

  润园社区书记陈肖怡认为,一些新建小区,尤其是新建高层住宅小区,住的多是年轻人,“年轻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一旦到社区法律咨询室进行法律咨询,尤其咨询内容涉及家庭、婚姻、遗产等方面,很容易导致个人隐私泄露,所以宁愿花钱到外面找律师,也不愿意进小区接受免费服务。”再加上这些年轻人对居委会比较陌生,加上法律咨询室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都会出现提供的服务不“叫座”。

  昨日,华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彦萍告诉记者,相对于新建小区,老小区法律咨询室在居民中影响力大。

  长安区广电社区由于建成年代较早,社区办公场地有限,“我们街道办事处司法所为社区安排了定期开展服务的律师,但因为无法提供办公场地,律师不能经常来小区坐班,所以咨询人数受影响。

  社区可以从小区业主中寻找志愿者

  石家庄市社科院法律研究所副所长刘微鹏认为,有条件的社区可以从小区业主中寻找资源,只要是具有法律素养的法律人士,诸如大学法律老师、法官、检察官等,都可以成为“法律咨询室”的志愿者,在社区居委会进行备案,“这些人不用在社区坐班,如果业主有诉求,可以直接电话沟通,再约见面。这样更方便!如果小区附近有律师事务所,居委会可以与其结成对子,提高效率。

  此外,针对新建小区,他认为“法律咨询室”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QQ或者微信邀请多位律师组建“社区法律咨询群”,来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