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法律诊所”进社区居民有啥难题都可以问

22.03.2016  12:05

 

 

志愿者“法律诊所”进社区居民有啥难题都可以问

■每周五固定“出诊”,免费服务,挂牌3个月已为百余人解疑答惑

■希望更多法律志愿者加入,如您愿意请拨88629260或88629426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楼下住户没经其他业主同意开饭店”,“楼前绿地被一楼业主改成小菜园”……诸如此类的生活麻烦事,如何维权?找谁评理?对于新石南路第一社区的居民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难题。因为每周五下午,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法学专业的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都会来到新石南路第一社区居委会“社区法律诊所”,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家省会首家高校与社区“联姻”的“社区法律诊所”,从去年12月25日挂牌至今,已接待了百余名居民。

现场

法律小医生”坐诊 为居民解疑答惑

3月18日下午,桥西区新石南路第一社区居委会的“社区法律诊所”热闹非凡,几位居民正向4位“法律小医生”面对面倾诉烦恼、寻求帮助。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人文社科系法学专业教师耿巧英介绍说,“从去年12月25日挂牌开始,每周五下午我们都会带学生过来‘坐诊’,为居民解决烦心事,提供力所能及的法律咨询服务。

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沓法律知识宣传单,4名学生手边还分别备有笔记本和案件登记表等。说话间,又有一位居民走进来,原来,这位姓张的居民3个月前骑自行车被一辆电动车撞倒,经派出所民警协调后,肇事者当场支付了医药费。前不久张师傅复查时发现肋骨骨折,他又花费上千元进行治疗,可肇事者已联系不上,不知如何是好。

建议您先向交警或派出所求助,通过身份证号码查出对方的家庭住址,或者借助媒体的力量和他取得联系,如果可能的话尽量选择和解,否则也可以走法律诉讼程序。”4名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3名老师则在一旁随时进行建议和指正。

咨询结束后,张师傅的眉头舒展开来,大学生们则抓紧时间在案件登记表上记录案件内容,同时记录与老师探讨分析问题时的优点和不足。

声音

发起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技能

耿巧英和同事赵娜是“社区法律诊所”的发起人,她们告诉记者,“法律诊所”不同于普通的社区法律咨询室,它是课堂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诊所式法律教育最早发端于美国,又称为‘临床法律教育’,就是仿效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之下,将法学专业学生置于‘法律诊所’中,为处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

赵娜介绍说,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开设“法律诊所”课程,以真实案件为对象和“教材”,由课堂教学和案件代理两部分组成,围绕学生承办的案件,采取提问、讨论、模拟、反馈等方式,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学生通过亲自‘诊断’社区居民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能够增进其对法律理论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特别是律师职业技能,以实现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统一。

居委会:这个“诊所”就像及时雨

新石南路第一社区居委会主任田丹告诉记者,小区里常有一些居民为一些法律问题而烦恼,“有居民遇到法律难题,就找到居委会,可居委会人员毕竟不是法律专家,只能帮忙劝说或者找懂法律的朋友帮忙。”她说,2015年12月,“社区法律诊所”入驻该社区,她感觉“法律诊所就像及时雨”。既为学习法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社会实践平台,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法律文书代写、案件代理等多项便利服务。

居民:免费法律服务很专业很热情

家住辖区经贸宿舍的张先生(化名)一直为家庭纠纷的事情烦恼,曾一遍遍找居委会诉苦。前不久,得知小区有了“社区法律诊所”,他通过电话提前与“医生们”预约,“老师和孩子们都很负责,不厌其烦地给我一遍遍讲解,告诉我如何办理相关法律事宜,态度热情,还分文不收,我感觉他们的服务很棒!”张先生说,这样的社区法律诊所越多越好!

一对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年夫妇说,在社区法律诊所“小医生”的帮助下,他们已经顺利立好了遗嘱,“老师和孩子们免费上门服务,态度很认真,帮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心里很感谢他们!”提及“社区法律诊所”,社区居委会主任田丹告诉记者,社区法律诊所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周边小区、鹿泉区的居民前来“问诊”。

感受

大学生志愿者:很有意义

采访期间,前来咨询的居民络绎不绝,记者利用间隙与这几名大学生进行了短暂交谈。

大学生徐婷婷是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法学社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社区法律诊所”的“长驻医生”,对这里的工作她驾轻就熟,“‘社区法律诊所’是我们的校外锻炼平台,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积极报名参加。”她说,她将“法律诊所”看作是自己的第二课堂,“在这里既能为居民解决烦恼,又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和巩固,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学生孟浩伟是第一次来“社区法律诊所”,“这种感觉很新奇,因为以前在学校接触的多是课本知识,一旦遇到具体案例难免会有些无措,通过今天的锻炼,感觉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

法律诊所”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们以后的职业选择,“法学专业本身就很注重实用性,通过在‘社区法律诊所’的实践,我更加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价值,希望以后能够学以致用。”1993年出生的张腾飞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准备司法考试,希望通过考取更多的从业资格证,为自己以后成为一名律师、法官或者检察官的梦想增加砝码。

未来

希望更多志愿者进社区

昨日,红旗街道办司法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法律诊所”成立3个多月来很受居民欢迎,与以往邀请律师工作者进社区为居民服务不同的是,大学生志愿者每周固定时间进社区,形成常态化,不仅为社区居民解决法律难题提供了便捷途径,而且也能够帮助社区调解法律纠纷事务,做法值得推广。他说,目前,红旗街道办辖区有11个社区居委会和4个城中村,居住人口达到十余万人,一些居民对法律事务有需求,希望每个社区都能有一个“社区法律诊所”。“希望有更多的法律志愿者能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帮助。

呼吁更多高校参与

老师赵娜说,自去年“社区法律诊所”挂牌后,他们已经收到来自红旗街道不少社区的橄榄枝,也有一些其他社区的居民慕名而来,现场咨询法律问题。“我们希望与更多的社区开展合作,但开办‘社区法律诊所’需要固定的场地、相应的桌椅以及上网设备,这方面的条件目前很多社区还无法提供。”同时,由于该校距离社区较远,很多时候由于交通不便无法与更多的社区建立联系,他们感到很遗憾。

另外她表示,由于该校法学专业每个年级仅有一个班,如果今后能够增加更多服务定点,人员会出现不足,“也许单纯从学校角度来讲,提供充分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我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但站在社区的角度看,还有更多的居民渴望得到这方面的帮助。”她希望通过媒体呼吁省会更多高校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让更多的学生和居民从中受益。

互动

亲们,您所在的小区是否有相关法律咨询室或法律服务?您对“社区法律诊所”有何看法?如果您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或者法学专业大学生,是否愿意加入“社区法律诊所”,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帮助呢?欢迎拨打88629260、88629426,说说您的建议,我们愿意聆听并分享。

□文/图 本报记者 杜慧 马英娟

编辑: 林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