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的决心:黑龙江内蒙古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19.10.2015  14:40

秋粮又丰收了。回想起春耕时期,对要不要开始轮作,黑龙江北安市杨家乡新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邢海军那时很纠结。“北安市属于第四积温带,玉米成熟期比较晚,收割完基本就上冻了,秋整地来不及。连续重茬两三年以上,产量就受影响。一垧(公顷)地正常情况下能收获12吨,三年重茬以上只有七八吨。”作为“老把式”,邢海军对玉米重茬的后果心知肚明。

调整种植结构

粮豆轮作,产量上去了,病害减少了

“倒茬吧,又不划算。”邢海军算起账来,去年玉米一亩能赚900元,大豆650元,考虑经济效益,最后选择了全部种玉米。

今年开春,邢海军的难题解决了,他一口气轮作了1.2万亩大豆。这归功于农业部的“粮豆轮作”项目。年初,农业部出台《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粮豆轮作,适当减少高纬度区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为的是解决单一作物种植对土壤养分过度消耗和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的问题。东北随后在30个县推行,作为试点之一的北安市试行了2.7万亩,每亩补贴150元。

补贴消除了亏本的顾虑。“但也只是不赔钱,今年玉米潮粮价为8毛,相比去年的8毛7,降了不少。大豆价格也不理想,前两天来了两个收购商,出价1块9,正常年份都卖到2.2—2.3元了。”现在看到,轮作的增产效果已显现。大豆个圆饱满,玉米又高又壮。邢海军说,他现在流转土地喜欢挑一年茬的玉米地或上一年是黄豆茬的地,宁愿多掏一点钱。

粮豆轮作,产量上去了,病害减少了。东胜乡农机合作社的崔向民也尝到轮作甜头:“轮作后,大豆收割时间早,可以早点深耕,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北安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孙义春分析,种植结构单一易引发大斑病等病虫害,轮作对这种状况的改善也很明显。

谈到种植结构调整时,尝到甜头的农民对政策引导充满了期待。邢海军表示,“未来希望能够扩大试点范围和补贴强度。目前规模还相对较小,如果轮作大豆的面积增加到2万亩,玉米和大豆就能轮开,粮豆轮作这一合理的种植体系可以大面积推广。”

黑龙江省农委种植业处副处长修国辉介绍,黑龙江年初出台了《关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在数量调整上,黑龙江重点在四、五积温区推进米改豆、粮改饲轮作试点,适度调减玉米面积,扩大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在注重面积调整的同时,更注重农产品品质提升。开展有机大豆、有机鲜食玉米、有机杂粮杂豆和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品试验,达到欧盟标准有机食品生产试验面积达到18170亩,带动全省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扩面提标。上半年,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7209万亩,同比增长2.84%,进一步巩固扩大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第一大省地位。

优化品种结构

良种搭配良法,为丰收上了“双保险”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联增村的刘培新今年也丰收了,年初的担心变成了放心。担心是因为他一直对当地农技中心推行的良种良法心存疑虑,“种了20年的地,哪有那么麻烦。”如今,他每亩地的产量提高15%以上。“种地的老观念不行了,改品种改对了。”

老刘口中“改品种”是巴彦淖尔市推行的“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内蒙古自治区土肥站副站长、正在联增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林利龙介绍,受市场需求拉动,农民种玉米积极性高,但传统玉米平均单产徘徊在1400斤左右。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决定推广耐密型玉米品种。“以前,一亩地能种3500-4000株,采用耐密型品种后,每亩地增加到5000-5500株,可以增产400斤左右,折算下来,每亩地增收200多元。”

巴彦淖尔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限地力能否承受密植?林利龙解释,一方面增加覆膜面积,由40%提高到85%;另一方面改窄膜为宽膜,由传统的70厘米改为170厘米。宽覆膜不仅起到提温增墒的作用,更对盐碱地起到压碱作用,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地力明显提高。“目前,巴彦淖尔采用宽覆膜耕地达到了10-15万亩。”

种植密度上去了,施肥量是不是增加了?杭锦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魏玉海说,“增产应是绿色的。”过去,杭锦后旗土壤重氮、轻磷、少钾,经过20多年,氮元素已严重超标,对农作物品质有重要影响的钾元素却严重缺失。农机中心重新测土配方,减氮、减磷、补钾,并为农民制定了施肥建议卡。

粗放的施肥方式得到了改变。“老乡习惯在生长期一次性施肥,虽然方便,但易随水流挥发,利用率很低。现在采用控释肥,根据作物生长期的需求提供养分,缺啥补啥,技术人员也会驻村实时指导。通过实验区的对比田显示,亩均化肥用量降低10%-15%。”魏玉海说。

“化肥用的少了,成本也低了。平均每亩节约成本150元,增收450元左右。”刘培新实现了增产又增收。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文占平介绍,内蒙古自治区着重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玉米重点推广高产、优质品种,着重提高品质;马铃薯逐步实现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三薯”协调发展局面,提高早熟、优质品种比例。2015年全区共落实玉米、向日葵、小麦、水稻、大豆、马铃薯等12种作物1254个品种的新品种实验。通过各项措施,内蒙古丰收已成定局,将实现“十二连丰”。(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