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遭遇鬼子后 用力扔出手榴弹

19.08.2014  12:56

16岁的他想保护乡亲,鬼子被吓跑,他获表扬:补发并奖励一枚手榴弹

 

■张英老人还记得许多首抗战歌曲。

1936年,日军还没打到家门口,唐山丰润8岁的张英就加入了儿童团,为保家卫国时刻准备着。1944年,鬼子进村,乡亲们过河躲避,作为武委会教导员的他静待鬼子靠近,第一次扔出背了两年的手榴弹,并把第二枚手榴弹拉开盖儿,做好了与鬼子同归于尽的准备……往事历历,如今86岁高龄的张英,还记得很多首抗战歌曲,他向记者轻轻地唱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档案

张英

原名徐殿仪,1928年出生于唐山丰润县孙茂庄村。1936年12月参加儿童团,1942年入党,后任当时的丰玉宁县第五区武委会教导员。1945年调任武宝宁县第七区青委工作,当年随部队奔赴东北。后来参加解放战争,转战多地。1956年转业到成都的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卫生处工作,1973年因工作调动来到石家庄,在河北省医学科学院工作,1985年离休。

走近老兵

86岁老人还记得很多首抗战歌曲

东风东路,省疾控中心生活区一套单元房里,干净整洁。因在解放战争中受过伤,张英落下了头疼、头晕的毛病,每天都离不了药,两只手也变形了。孩子们非常贴心,二儿子、三儿子就住在隔壁,昼夜轮班照顾他,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老人如今四世同堂,可惜的是老伴已经离开10年了。张英的家教很严,他的儿子、孙子没有一个吸烟的。即使有个孙子去了法国,也依然没有改变这个习惯,依然“听爷爷的话”。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张英仍然会唱很多首抗战歌曲。他坐在卧室的椅子上,轻轻地给记者唱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难得的是,从第一段到第二段,歌词一个字儿都不差。

虽然如今的生活只有看看报纸、晒晒太阳这么简单,张英却心忧天下。他说,他这颗爱国、爱党的心很纯粹,从儿时起就没变过。

8岁参加儿童团,扛起红缨枪时刻准备着

1936年,共产党员来到唐山丰润县孙茂庄村,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打鬼子。哥哥成了第七区抗联主任,姐姐是妇救会主任,8岁的徐殿仪参加了儿童团。儿童团员要进行理论学习,还要每天训练,扛起红缨枪,学习怎么站岗放哨,如何传递信件、消息。后来遭遇鬼子,这些本领都派上了用场。

到了1939年,孙茂庄村附近已经布满了敌人的据点。为了迷惑敌人,当时的村庄和人名都使用化名。孙茂庄化名万代村,徐殿仪化名张英。这个名字他后来一直在用。

1942年,年仅14岁的张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每名成年党员配发4枚手榴弹,18岁以下的减半。只要是用于打鬼子,不管打中与否,打出一枚手榴弹就补发一枚。这两枚珍贵的手榴弹,张英昼夜背在后腰上,就连睡觉都不曾取下。

记忆深处

第一次遭遇鬼子,就打算同归于尽

抗战年代,山区用“消息树”传递信息,平原地区则使用“消息绳”。直径三四厘米的特制粗绳子,绵延十来里地,每隔半里地,在隐蔽地点设一个岗哨,手握绳子站岗。一旦发现敌情,绳子顶端的哨兵抖动绳子并迅速撤离,依次类推,消息很快就能传到村里。

1944年的一天,当时的张英已是丰玉宁县第五区武委会教导员。他去一河之隔的邻县宁河县开会,刚刚渡过河返回村里,有老乡告诉他,“消息绳”传来消息,鬼子正往村子赶来,劝他赶紧一起过河躲避。“如果要牺牲,就牺牲我一个人吧!”他下定决心要保护乡亲们,静待鬼子到来。来了!发现近处的高粱地有动静,他用尽全力扔出去一枚手榴弹。随着“”的一声响,鬼子趴下一片。此时的张英异常冷静,他把第二枚手榴弹拉开盖儿,套上拉环藏到衣襟下面,做好了跟鬼子同归于尽的准备。10秒,20秒……差不多一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什么动静。鬼子被吓跑了!后来,张英得到了表扬,上级不光给他补发了一枚手榴弹,还奖励他一枚。从此,他就有3枚手榴弹了。

还有一次,张英和区小队正在一个叫谷家庄的村子开会,儿童团传来消息,田庄据点的一二十名鬼子正在靠近!张英和区小队队长一商量,打!刚来到村口,就和鬼子交上了火。已是穷途末路的鬼子想逃回田庄,不敢原路返回,于是向西绕行小赵庄。区小队抄小路提前赶到小赵庄,找个隐蔽地方埋伏好,截住这伙鬼子再次交上了火。鬼子可能以为遇到了另一队八路军,仓皇逃窜。

虽然当时占了上风,但枪声一响,附近据点的鬼子就可能前来增援,因此张英和区小队队长决定不再追击。那一次,他们打死了一个穿便衣的特务。

当时条件艰苦,缺少武器弹药,几个人才有一支枪。那时候,张英就连做梦都想得到一支好枪。好在不久后,他就盼到了日军投降的这一天。

□文/图 本报记者 苗静 石维 实习记者 杜倩倩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