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23.12.2015  00:35

采访2015年华北理工大学校园之星之志愿之星张烨

大学生记者团记者:樊涛、张硕,摄影:刘佳琛,指导老师:李成

以前总觉得公益离我很远,那些令人流涕的故事也只能在电视里和新闻里见到。可是当我遇到这个充满爱心、积极向上,脸上常挂微笑的姑娘,当我静下心,聆听她的故事时,我的看法改变了,感动就在我们身边。关爱动物,关爱最弱小的生灵,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这就是她的使命,她的坚持,她的名字叫张烨。

带着公益的心,走遍世界

她曾有一个梦想,就是大学四年穷游走遍中国。后来她想,与其出去走走,不如走的有意义些。所以,她选择了公益,选择了成为一名志愿者去继续她的脚步。

2014年7月3日她迈出了第一步,在河北沙河大欠村参与以传播“孝徳正能量 ”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支教活动。在前期接受培训过后,便开始了为期17天的支教生活。以前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她,在这里学会了爱与奉献。在这里,虽然有苦又累,但是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会值得。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和辛酸。在支教结束后,被中国爱心网授予了“优秀志愿者”称号,并颁发了志愿者支教证。

作为社团主力和班级宣传委员自己亲身考察联系唐山市的盲聋哑学校,并和那里的教务处康书记取得联系,带领自己班级和自己社团的同学们去到那里做义工服务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暑期支教结束,得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的消息,在8月6日便只身前往了地震前线。到达灾区时道路尚未通行而且余震不断,但她还是要求跟随当地的救援队伍去龙头山镇的地震一线考察了震后情形。每天都是在鸣楼物资接收点和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奔波,参与物资的搬运和计数等工作。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昼夜温差相当大,因而遇到的困难就是白昼太阳的炙烤和强烈的紫外线与晚上帐篷里刺骨的严寒。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腰酸背痛之中也决不会放弃。所想到的仅是能多为灾区人民做一点,就多做一点。除此之外,她还去到了昭通市的物资接收点搬运物资,并得到了昭通市电视台的采访。而后又跟随消防部队去了鲁甸县消防大队,在那里的后勤部队和炊事班的士兵一起为地震前线的战士和营地的士兵准备饭菜。最后的那段日子,她在特殊教育学校撤销了之后,前往了龙头山镇营盘村的中国十四冶的临时课堂进行支教活动,尽管在地震一线吃住都需要自己解决,但是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听到孩子们围着你说,“老师,我想读书”的话语,还有什么理由能阻挡你的脚步呢。她义无返顾的留了下来,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住在了一家村民的帐篷中。而伙食便是每天的百家饭。倾尽自己的激情陪伴着每一位孩子,尽自己所能带给他们美好和正能量。所有的一切,都在他们对她说“老师我们爱你”的话中彰显了自己的价值。8月22号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鲁甸,并且光荣的成为了第657006132号中国志愿者,由云南省昭通市颁发了中国志愿证。

她带着她的公益志愿之心,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只要这颗心在,她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问到是什么给了她前行的力量,她对我们说:

经常参加学校和社会的这些志愿服务活动,让眼界更加开阔,心灵更加清纯透彻,对奉献过程中得到的快乐感受也更加深刻。志愿者当以爱心为前提。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发自内心,要用真心去关爱需要帮助的人,哪怕是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关爱的手势,都能给予人温暖的感觉,因为爱心最具魅力。

从事志愿,帮助别人,不仅仅自身感到快乐,而且也有了无限收获。在志愿的道路上,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看一个人怎样,要看他对待最弱小生命的态度。”我周围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一起,从事动保,从事志愿活动。跟他们在一起,我很快乐。

作为一名中国志愿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奉行谨记自己的职责,奉行志愿者的品格要求,更加积极地投身公益事业。我相信在不断志愿服务中,我的人生会更加的灿烂与美好。

她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坚持是她的动力,采访虽然结束了,但是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志愿者道路上会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