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配好“领头雁” 用活生力军 打造新载体

25.10.2016  05:38

张家口建强农村骨干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和机关党员干部三支队伍促脱贫攻坚

配好“领头雁” 用活生力军 打造新载体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高振发、王雪威 通讯员张晓红、闫春辉)近年来,张家口市坚持以建强农村骨干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和机关党员干部三支队伍为抓手,凝心聚力,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路,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选一培

配好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该市把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坚持选优培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致富带富作用,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优选村党组织书记。今年以来,该市按照“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的原则,将1242个贫困村调整为486个联合村党总支和436个规模村党总支,占全市贫困村的72%,推动了资源集中配置优化组合。实施“能人强村”战略,坚持“外引内培”,盘活人才资源。鼓励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442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党组织书记,其中93名担任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号召106名在京津务工的优秀党员回村担任第一书记或书记。探索农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管理,推行“财政供养、绩效工资,目标责任、全职坐班,星级管理、能上能下”模式,保证村党组织书记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培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针对该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零散,不能抱团,作用有限的实际,该市成立了“张家口市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党委”,根据种、养、加、销等不同行业产业,设立23个分会,对全市7611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分类建立台账,逐人建档立卡,纳入组织管理。依托红色察哈尔党员干部学院,加大党性教育和技能培育,每年市县分级开展全覆盖式培训,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引领农村新发展的能力。

三强三提

用活驻村帮扶的生力军

该市以“三强三提”为抓手,扎实做好对1723名第一书记及3458名驻村干部的教育管理服务,把他们打造成为指导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强教育培训,提扶贫能力。在精准扶贫“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环节中,“怎么扶”是实现扶贫目标的最后一个环节。为此,张家口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传统培训模式,采用“望闻问切”工作法,组织13个脱贫攻坚责任部门与第一书记现场交流,答疑释惑,有针对性地对全市第一书记进行了覆盖式培训。此外,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当地生产发展实际,先后组织800余名第一书记分赴尚义县、张北县、万全区就发展旅游扶贫、使用新型建材等新兴项目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开阔思路,进一步提升扶贫本领和能力。

强管理督导,提工作自觉。开展驻村工作组“擂台赛”活动,每季度评选10%的优秀驻村干部和先进驻村工作组,积极宣传其经验做法,促进驻村干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同时,采取“县区普查+市委抽查”的方式,直接到村、直接入户、直接看项目,及时发现问题,对驻村工作不能认真履职尽责以及遵守驻村工作纪律的情况进行实时通报、问责。目前,12名有关责任人被约谈,2名第一书记因违反驻村纪律受到党纪处分,8人因不胜任驻村工作被召回。

强协调服务,提帮扶效果。每季度以县区为单位召开驻村帮扶项目协调推进会,由组织部门协调、第一书记提问、职能部门解决,实行项目跟踪回访工作机制,确保协调服务见实效。目前,全市召开驻村帮扶项目协调推进会42次,帮助落实项目231个。对无脱贫项目或脱贫攻坚效果不明显的28个贫困村,进行“一对一”把脉会诊,帮助村里找准脱贫致富的突破口。目前,该市贫困村共引进各类项目885个,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282个,带动2.5万余名群众创业就业。

双联双帮

打造党群共建的新载体

在脱贫攻坚任务中,该市坚持党群共建,全面实施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联亲”行动,着力将机关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优势”,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撑。

单位联村帮发展。按照“单位定点联系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把脱贫攻坚与承担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把驻村帮扶与机关作风整顿结合起来,把精准扶贫融入机关日常党组织生活,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截至目前,全市111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开展了结对共建,协调解决问题1700余个。

党员联户帮实事。以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为重点,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采用“1+X”或“X+1”模式,与贫困户“包联认亲”。建立走亲戚式联系,每月电话联络一次,每季度上门看望一次,每年办成一件实事,帮助贫困户谋划脱贫路径,传授致富技能、解决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今年以来,全市1.5万余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与近7.3万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增强帮扶精准度,扩大帮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