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农牧业把垃圾变成宝
把原来要丢弃的都变废为宝,把曾经的重污染变成零排放,这是循环经济带来的好处。“十二五”期间,河北省重点实施了“3255”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如今我省循环经济已经四处开花。近日,记者跟随河北省发改委前往张家口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进行了采访。在那里,农牧业企业利用循环经济,让每个环节都没有浪费,曾经要花钱处理的粪便、玉米秸秆都成了抢手的宝贝。
案例1 把牛粪变成宝
“每天一杯奶”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习惯,但在大家的印象中,奶牛饲养场应该是满地粪污、臭气熏天的场景。但利用循环经济,不仅解决了饲养场地的粪污问题,还解决了土地肥料问题。
在张家口的塞北,去年的雪还没有化,呼啸的北风在雪上刮起一道道痕迹。但站在塞北现代牧场内,却嗅不到风中有一丝养牛的腥臭味。
“塞北现代牧场目前奶牛存栏38800头,牧场里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挤奶、自动饲喂、自动刮粪系统,实现了牧场全部循环经济。”现代牧业塞北牧场厂长万振停说,牛产生的粪便气味大,处理很难,但却是循环经济中最关键的一环。
在牧场的养殖区内,全自动的刮粪系统会自动将牛粪统一收集进入发酵池,就连管道内冲刷用的都是发酵时产生的液体,根本不需要额外的水。
在牧场的东南角,一个巨大的圆罐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就是用于储存沼气的罐子。在发酵中产生的沼气,塞北现代牧场就用来发电、供暖。塞北地区一年中有半年需要供暖,这些沼气就有了用处,牛棚内的供暖全部使用沼气,额外的沼气就用来发电,提供部分生产及生活区使用。
“牛粪进入发酵池后,通过厌氧发酵,再经过特殊的设备将发酵后的牛粪进行固液分离。”万振停说,固态的部分通过处理变成沼渣,再经过进一步的干化,就可以用作牛舍的垫料,因为沼渣具有杀菌灭虫的作用,对牛体和乳房有清洁作用,可以说是既经济又实惠。
而分离出来的液态部分,就会流进沼肥池,免费提供给当地农民,用于土地施肥。万振停说,沼液是有机化肥,比农民使用化肥的效果要好得多,当地农民在使用后,明显能感觉到效果,因此大家都争着要,每年冬季农闲时都会用沼液再浇几次地,以让来年地更肥些。不仅是当地农民,当地的土豆种植企业,也会来牧场拉走沼液作为肥料。
目前,利用发酵后的沼肥已经对周边10万亩的耕地进行了土壤改良以及农作物的有机肥喷施。“农民在这些地里种植玉米青贮和燕麦草等奶牛饲料,牧场再回收饲喂,大大促进了生态经济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万振停说。
这种情况在张家口察北也同样存在,当地有蒙牛、现代牧场等乳企的多家奶牛饲养场,也都利用循环经济,产生的沼液当地农民掏钱有时都买不到。
不过这些都不是循环经济的终点。万振停说,未来企业还要对沼渣进行深加工,使其发挥更大的肥效。通过固液分离机分理处的上清液进入沼肥贮存池,作为周边地区无公害蔬菜、果园和饲料地点优质有机肥液使用,在肥田的同时还能起到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效果。
案例2 垃圾也能变成资源
杏脯、杏仁吃起来好吃,但生产过程却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杏仁核的硬皮以及包裹杏仁的软皮。这些“垃圾”原来是随处丢弃或者填埋,既造成污染又要产生费用,这让一直从事食品加工的张家口市永昌源果仁食品有限公司伤透了脑筋。
“我们随意堆放,杏仁软皮就会随风飘,因为软皮有毒,牛羊大量食用会被毒死,我们还遇到过有老百姓上门讨要赔偿费的事。偷偷填埋在地里,因为杏仁皮太干,农民撒到地里的种子就会被干死不发芽,也有老百姓堵门要赔偿。”这些事情,一直影响该公司的发展。2009年,公司加入了张家口禾久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看到集团在发展循环经济,永昌源公司也想着利用循环经济解决了自己的难题。
“我带着永昌源公司的负责人一起去中国农科院找到饲料研究所的负责人刁其玉,说明了目的,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循环利用的方法。”禾久集团董事长王栋说,农科院推荐用杏仁核硬皮做活性炭,用软皮经过处理后做饲料。
25日,记者来到永昌源的工厂,窑内正在燃烧杏仁核生产活性炭,这种方法既没有污染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还为企业供暖、其他用热环节提供了能源。“现在还有余热可以供应给其他企业,预计今年在我们厂区旁边还会有一家企业开工,我们也在商量给他们供热。”永昌源公司董事长陈素琴说。
如今,永昌源公司在生产果仁的过程中,可以做到零排放,生产量也逐年增加。杏肉、杏仁不仅销售国内,还大量出口,尤其是杏仁产品还成为了哈根达斯、汇源、雀巢等国内外企业的独家供应商,甚至还占领了台湾地区80%的市场。而原来需要丢弃的果核也变成活性炭、饲料出售,饲料卖给禾久集团的养牛场,养牛场的牛粪又经过处理,作为有机肥料运到永昌源公司的果园里施肥。
“种植、生产形成了有机闭环,但我们还在不断努力把这个闭环做的更完善。”陈素琴说,浸泡杏核软皮后的水现在都白白扔掉了,我们还在找方法,把水中的杏仁醛提取出来,这也是非常有市场的一种产品,今后我们就是要把每一环节都“吃干榨净”,既节约成本又创造利润。
这只是禾久集团循环产业链中的一小环。作为一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禾久集团将秸秆饲料加工、养鸡、养牛、蚯蚓养殖等企业吸收到集团中,使其成为循环产业链上重要环节,而那些农业废弃物就成为这些企业的原料。
“我们集团有4万亩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每年可产生8万多吨的玉米秸秆。以前,收完玉米,秸秆大多被烧掉,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王栋说。
如今,禾久集团通过其下属三利草业公司进行秸秆转换,将收集起来的秸秆进行青贮或微贮,再经过发酵、打捆、包装等程序,最终将秸秆、玉米皮、残次玉米等加工成饲料。这其中,一部分饲料出售,一部分用来供给集团下属的奶牛养殖企业。而养牛、养鸡产生的肥料,则由其下属的河北沃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养殖蚯蚓、生产有机肥,蚯蚓用来养鸡,有机肥也在此销售。
文/本报记者张艳 通讯员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