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一市民家留存40余张地契 最早距今已240年

18.09.2014  11:52

这张地契距今已240年。(燕赵晚报记者李志华 摄)

    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其中载明土地数量、坐落地点、四至边界、价钱以及典、买条件等,由当事人双方和见证人签字盖章,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未向官府纳税前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的称为“红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土地征用条例公布前(1953年11月前)土地允许买卖,在买卖土地时仍需书写地契。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 石家庄 孙先生家。进屋的客厅桌子上,摆满了泛黄的薄纸。孙先生将一张张折叠成小方块的纸小心翼翼地打开铺平,整理后摆放到一旁。这些纸就是一张张地契。孙先生随手展开一张,记者看到,在这张厚厚的宣纸上写满繁体毛笔字,开头写道“立卖宅契人邢志远因居不便(看不清)今将自己空宅一所……卖与孙亮为业……”在这张地契上,最醒目的便是左侧上方写的“乾隆三十八年”字样,字上盖着方正的红印章,旁边还盖有用满文写成的小红印章。

    经清点,这些大小不一的地契共40余张,其中有官契也有民契。地契的时间包含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不同年代,此外也有多张民国和建国时期的地契。记者看到,在一张民国十五年的地契上书有“国民政府河北财政厅”字样,上面还贴有像邮票大小的民国契税票。在这些地契中,年代最早的是清朝乾隆38年,即公元1774年所立,最晚的是建国后1951年由新河县人政府颁发。而最早一张地契距今已有240年,所有地契的订立年头则跨越了177年。

    据孙先生介绍,他老家在邢台新河县邢彦村,85岁高龄的母亲在十几天前过世,这些地契是孙先生近日回老家收拾母亲遗物时找到的。“我在收拾母亲柜子时发现一个包得严密的布包,打开里面是个牛皮纸包的小包,再打开里面便是这些折成小块的泛黄宣纸,为了防虫咬,包里还撒了不少花椒。”孙先生说。

    在所有地契中,每张都有姓孙的人。乾隆年间的孙亮,咸丰年间的孙荣等等。孙先生说,这些地契应该都是自家祖先与人订立的地契,但因为家里没有家谱,所以无法考证这些人与自己的关系。“里面许多地契上写有新河县字样,自己老家又是姓孙的,可以肯定都是我家的。”孙先生说。在这些地契中,还找到了孙先生爷爷的名字。而孙先生父亲与叔叔分家时写的分家单同样被放在了这个布包里。

    “我母亲是个细心人,她老人家大字不识,但重要的东西都保存完好,像这样一个家族的地契全保存下来的应该不多。”孙先生说,这些地契大多是买的,但有个叫孙豹的祖先最后卖了不少。按上面标注的算,我们村南大部分地都应该是我家的。有趣的是,孙先生邢台老家如今只留有三间老房,自家成分更被定为了贫农。

    孙先生表示,这些地契他会妥善保存,作为家族历史留给后辈代代相传。(燕赵晚报记者南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