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近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1号令《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银保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统一、规范的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规则,办法对于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理,有效防控集中度风险,抑制金融风险累积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普遍认为,办法将进一步堵住各类通道业务与监管套利、推动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提高中小企业信贷可获得性,引导更多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监管
授信集中度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下行和市场波动,部分商业银行因对客户的过度集中授信遭受巨大损失。2014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计量和控制大额风险暴露的监管框架》,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统一的大额风险暴露监管标准。
据银保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此之前,我国有关集中度风险的监管要求散落于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中,尚未出台统一、规范的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规则。监管的不完善与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银行对客户授信方式日趋多元化的金融环境不相匹配,加之实际中银行对同业客户、非同业客户授信以及投资各类交叉金融产品时所存在的集中度风险不容忽视,在此背景下,制定统一、规范、符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的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规则刻不容缓。
此次出台的办法对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风险防范提出一整套安排和要求的目标。办法包括6章47条以及6个附件,明确了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要求,规定了风险暴露计算范围和方法,从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内部限额、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商业银行强化大额风险管控提出具体要求,明确了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监管措施。
规范资管产品投资,减弱同业依赖
此次监管部门对匿名客户监管提出要求,引起广泛关注。年初印发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商业银行对非同业单一客户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对非同业单一客户的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15%。
其中,非同业单一客户包括主权实体、中央银行、公共部门实体、企事业法人、自然人、匿名客户等;匿名客户是在无法识别资产管理产品或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的情况下设置的虚拟交易对手。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当前,无法识别基础资产的资产管理产品与资产证券化产品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含货币基金)、高分散的ABS产品等。征求意见稿的上述规定设置了唯一的匿名用户作为所有无法穿透识别基础资产的资管产品与ABS产品的交易对手,并规定其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15%,即商业银行对无法穿透的产品投资总额上限为一级资本净额的15%。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银行表内资金投向公募基金、ABS产品等。
据银保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在征求意见期间内,共收到164条反馈意见,监管部门经系统梳理和认真研究后做出了进一步完善。此次印发的正式稿中涉及匿名客户监管的补充调整措施包括: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资产管理产品和资产证券化产品不使用穿透方法,即对于风险暴露小于一级资本0.15%的基础资产,如果银行能够证明不存在人为分割基础资产规避穿透要求等监管套利行为,可以不使用穿透方法,将风险暴露计入产品本身,无需视为对匿名客户的风险暴露。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认为,这项补充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产品不使用穿透方法,避免此类产品因无法穿透被计入匿名客户,有助于提高监管规定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的合规成本。
同时,这将减小办法对于银行自营投资ABS产品潜在需求的冲击。原因在于个人类资产规模较小,一般都能免于穿透。部分企业类资产规模可能超出限额限制,中小银行投资此类资产的ABS产品时可能涉及到穿透,但一般此类产品笔数不多,穿透难度也较小。
二是设定匿名客户达标过渡期,商业银行应于2019年年底前达到匿名客户风险暴露集中度要求,相当于设置了一年的过渡期。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团队指出,关于设置一年过渡期的调整有利于缓解银行达标压力、减轻短期内对市场的冲击。
除了防范银行表内投资资管产品等的风险之外,办法对银行同业客户大额风险暴露也做出了监管规定。相较于《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办法一方面将商业银行对于单一同业客户的授信集中度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提高为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另一方面将商业银行对单一同业客户的“融出资金”扩展为“风险暴露”,扩大了风险暴露的计算口径;除此之外还增加了有关同业集团客户风险暴露监管标准的规定,即商业银行对同业集团客户风险暴露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净额的25%。
从上述调整可以看出,办法对于同业客户风险暴露监管更加全面、更加严格。市场普遍认为,对同业风险暴露的加紧约束表明在一段时期内,监管部门仍将坚持整治同业乱象的政策导向,这也将使得部分同业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中小银行面临较大压力。银保会有关负责人强调,办法提高单家银行对单个同业客户风险暴露的监管要求,有助于引导银行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弱化对同业业务的依赖,将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苏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