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弃北大读技校”,不是职业教育的春天里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0月17日 《中国青年报》)
目前,很多人都将“弃北大读技校”,比作是职业教育的胜利,技能型高考的“春天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也希望通过“弃北大读技校”,扩大生源、增加知名度。正如校长所说:“为了增加生源,我们学校给农村户口的孩子减免学费,却还是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这样一个北大学生的到来,当然是很惊天动地了”。但显然个体的选择,并不是技能型高校的晴雨表。
其实,周浩“弃北大读技校”,也是向制度妥协的结果。诚然,能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是一种幸福。周浩也一再表示:“我所学的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周浩的次优选择。周浩的初始目标是航空航天大学。因为“那里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比较对我的胃口。”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转学北航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周浩的满足与欣慰,只是与制度妥协的结果。
转专业条件有多苛刻、路有多难走?从周浩的经历中便可窥视一二。开始,周浩想转到工科院。但北大规定,想转的院和所在的院系公共课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转院。然而,由于课程的差异,工科院和生科院基本上没有什么交集,所以转院这条路是走不通。试想,在各方面都相对开放的北大,换专业都如此困难,在全国会有多少学生被挡在兴趣爱好之外?
在自己的兴趣与父母的希望之间,怎么选择?相信多数莘莘学子,都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服从父母的意志。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学不同于高中,在学习上有太多自选动作,若无兴趣如何持续?“弃北大读技校”,虽是一个极端,但其后定然有更多的学子,在不喜欢的专业中煎熬。因此,如何让学校间、专业间转学的路,不再难走,更值得考量。
因此,周浩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并不值得拍手称快。反而是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流动制度缺失的表达。学校间、专业间的学生流动尽快破题,才是“弃北大读技校”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