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里看创新②】苏州工业园:管理创新造就活力新城
河北日报记者 王 博
阅读提示
在全国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格外引人瞩目。
它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首个旗舰合作项目,园区建设大力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
它起步比其他国家级开发区晚了整整10年;但它以高起点、大手笔弥合了10年的时空之差,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榜首。
尝试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率先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它的发展与“敢为人先”密不可分。
开发与管理严格分开的管理体制、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规划遵守、深入到管理者价值观里的“亲商”理念……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造就了这个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的开发区。
开发管理严格分开,政府部门高度精简
从苏州古城一路向东,在美丽的金鸡湖畔,有一个高楼林立、国际范十足的地方,当地人称为“洋苏州”,这就是在全国开发区中大名鼎鼎的苏州工业园。
它的名字常常让人误会是一个挤满了色彩单调厂房的地方,走进却发现,这里精致又不失时尚,社区、商场布局合理。近年来,日趋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吸引着市民纷纷迁入。
很难想象,在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江南水乡的景象。20多年间,苏州工业园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以占苏州市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近20%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行榜榜首。
苏州工业园里弥漫着浓浓的“新加坡味道”。因为它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首个旗舰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正是这一共同开发机制的引入,园区得以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的先进经验,并获得国内巨大的政策支持。
有人统计,在中国投资的新加坡企业,三分之一会选择苏州工业园。
新加坡给这一共建园区带来哪些管理经验?
“苏州工业园的开发主体和管理主体严格分开,这是中新合作的精髓,也奠定了苏州工业园20多年的经济奇迹。”苏州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园区从成立之初就坚持行政管理主体与基础设施开发主体相分离的原则:园区管委会是副市级政府派出管理机构,在辖区内行使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权限;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中外合资的企业法人,负责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开发事项,始终坚持市场化运作。
据了解,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
“苏州工业园开创了政企严格分开、市场运作的开发区建设新模式。”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符合政企分离和经济国际化大趋势。
园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也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
现在看来,苏州工业园的管理机构设置与国家“大部制”的改革颇有神似之处。比如园区管委会下属机构不要求与市级机关对口设置,而是职能相近的部门合署办公,区外行政机构一般也不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园区管委会只设了8个局,人数只是同类管辖范围的党政机关的三分之一。
最典型的是园区经济贸易发展局,一个局担负的经济管理工作相当于苏州市22个职能部门。负责周边5个乡镇辖区工作的地方发展局最初有16个人的编制,而这只是管辖4个乡镇的郊区政府的几十分之一。
“苏州工业园较早地按照‘小政府、大社会’要求和扁平化管理模式,整合归并政府职能,减少了管理层次。”业内人士评价,园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园区特点的管理体制和开发运行机制,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