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家园

15.03.2017  11:03

□本报首席记者 靳晓磊

还清长流不息的洨河,再造碧波荡漾的滹沱河,新建玉带般的环城水系,重现绿水盈盈的太平河……春光明媚时节,城市中万木复苏,迎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我们不禁感到:身边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明显改善。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把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升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同时,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让一条条污染了数十年的河道再现碧水清流。

迎难而上

打好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

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和能源结构问题,加之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市生态环境脆弱。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面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市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钢铁般的意志,科学治霾、精准治污,坚决打好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2014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了“石家庄市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让大气中污染物的来源终于“一清二白”。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做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治污举措。

燃煤污染是影响全市大气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减煤增气、压煤限产”的原则,我市全力压减燃煤排放。其中,2013年至2016年,完成减煤量1059万吨、淘汰水泥过剩产能1850万吨、淘汰燃煤锅炉3200台。

切实加强工程扬尘、工厂扬尘、道路扬尘和矿山砂场扬尘治理,对在建建筑工地全部实施扬尘污染综合治理;高标准保洁市区道路,二环内实行“以克论净”环卫考核制度;取缔经营性储煤场、非法采砂加工点、超期持证露天矿山;秸秆禁烧连续四年国家卫星监测火点像素为零。

不断强化减排总量控制,从2013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对26家热电企业实施了三轮升级改造,目前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治理任务,污染物排放浓度大幅下降。2016年,对全市医药、有机化工等涉及VOC排放的企业,开展了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

严格落实控车措施,全市已累计淘汰全部黄标车20.14万辆,形成了机动车公安、环保联网运行监管平台,机动车尾气检测机构简易工况法检测正式实施;推广新能源汽车23070辆。

按照到2017年完成三环内19家高排放企业搬迁工作的目标,截至目前,威远生化等14家企业已完成搬迁。同时,增加造林绿化面积,我市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38%以上,市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0.5%、44.6%和15.2平方米。

利剑斩污

最大程度保障群众健康

对于突发的重污染天气过程,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对大气污染物削峰降速、改善空气质量,特别是保障群众健康,将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入冬以来,重污染天气频频来袭。面对极为严峻的形势,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自去年11月17日起,迅速开展了一次为期45天、以保障群众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利剑斩污行动。

这是石家庄史上最严厉的一次大气污染防治集中行动。

利剑斩污行动启动后,全市上下克服困难,不讲条件,全力推进各项治污举措的落实,尽最大努力改善大气质量,保障公众健康。

其中,火电企业实行“以热定电”,最大限度减少发电量;对钢铁、水泥、焦化等11个行业的1543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全部落实停限产措施,全市域用电量减少55099万千瓦时,最大单日降幅达29.23%。

对全市114个露天矿山、30家砂场、825家石材加工企业、67家钙镁企业、139家搅拌站、779个施工工地等全部进行关停治理;实施了严格的单双号限行措施,全市城市公交车免费乘坐,每天减排氮氧化物90吨以上。

120多个单位实行“朝九晚五”错时上下班制度。同时,突出做好扬尘治理、型煤推广、淘汰劣质燃煤、严管重点污染源等项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了污染物峰值浓度,减少了污染的程度和重污染天数。

强力治污的同时,我市努力把对市民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行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保障好群众正常生活秩序;主动听取停限产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停工停产给企业带来了一些损失,但各停产企业顾全大局,响应号召,全力配合。同时,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和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为全市环保工作贡献力量。

据环保专家评估测算,通过利剑斩污行动,全市PM2.5排放累计减少5030.2吨、PM10减少5552吨、二氧化硫减少10168.5吨、氮氧化物减少12801.2吨、挥发性有机物减少14703.2吨。PM2.5峰值浓度改善28.7%,平均浓度改善19.3%。

虽然在利剑斩污行动期间,我市仍出现了几次重污染天气过程,但据环保专家测算,如果我市没有采取利剑斩污行动,这几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污染程度将会增加25%-30%。

植树绿化

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树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绿化。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绿化造林、城市绿化工作的步伐日益加快。走在省会街头,总能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片片绿色,簇簇鲜花。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掀起了一次次园林绿化建设热潮。仅在去年,城区就新增绿地890万平方米,全市已形成了以街道、河系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单位和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公园广场建设为亮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

2016年秋冬季,主城区又实施了园林绿化“十大工程”,将新建14座公园,并对1处铁路沿线、2个景区、4座公园、13处街旁游园、30处街角、34处桥下空间、77条街道的园林绿化建设进行提升改造,计划新建提升绿地830万平方米。

在抓好中心主城区的绿化完善和改造提升、中心主城区周边环城生态绿化工程的同时,我市还在全市范围内全力打造重点绿化建设工程,引进“项目林业”概念,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整合为城区绿化提升、环城防护林带、绿色通道等具体的工程建设项目。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市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的一个有力抓手。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市出台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在全市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绿化战役。

2015年11月24日,“国家森林城市”授牌仪式举行,我市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河北省唯一的一座“国家森林城市”。

为扩大增绿规模、提高质量,2015年10月,我市还启动了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在太行山上种植经济林,规划造林300万亩,实现太行山绿化三年全覆盖,构建省会西部生态屏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及大气质量,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30亿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在主城区建成各类公园76个、街头绿地230块;建成省级园林单位59个、园林小区18个、园林街道15条。

同时,完成了三环路两侧的绿化林带建设工程、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滹沱河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环绕市区的30万亩的环省会经济林,在贯穿全市境内的7条高速、5条高铁、4条国道、33条省道两侧建设了30米至50米宽的绿化林带,改善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

碧水清流

彰显浓浓北方水城风韵

在抓好治污植绿工作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大手笔开展了水污染治理和引水造景工程,推动全市水环境全面改善。

2012年6月,我市全面启动了洨河综合整治工作,下定决心在一年内,还洨河以碧水清流。数十年积累的问题要一年解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迎难而上,信心坚定,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改善省会生态环境的决心。

经过短短一年的淬火锻造,2013年6月19日,经历千年沧桑的洨河,重获新生。

借鉴治理洨河的经验,2014年5月,我市又开展了汪洋沟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实施了环保治理、河道整治、两岸绿化、管网改造、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建设。

经过相关县(区)和部门的协同努力,到2014年年底,综合整治各项主要工程完成,汪洋沟基本达到了河畅、岸绿、水清的效果。

在滹沱河市区段完成治理之后,市委、市政府按照“让太阳照在滹沱河上”的美好愿景,于2016年,全面启动了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一次围绕滹沱河水环境的变革迅速展开。

工程建设中,按照以污水治理、河流生态恢复和环境监管为重点的原则,大力开展了全面清理排污源、治理河道底泥和污水等重点工作。到2017年初,随着治理工程的主体完成,被污染了多年的河流,再一次荡起清波,亘古长河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滹沱河、太平河、环城水系、洨河、汪洋沟……一条条河流碧水清波,曾经“干巴巴”的石家庄,在一片片宽阔水面的映衬下,散发出浓浓的水乡气息。

随着各项治污措施的一一落实到位,省会大气质量出现持续好转,市域主要河流水质稳步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思路更加明确。

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是下一次攻坚的起点。

面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更高目标,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科学治霾、精准治污,坚决打好环境污染治理特别是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丽石家庄已不再遥远。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