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1942:文艺大转型
封面图片/《延安文艺座谈会》,油彩布面,阎文喜作于1975年,现为私人藏品。作者数次赴延安实地考察,几易其稿,成为迄今全国唯一的一幅反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油画作品。(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供图)
72年前的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1942年5月的延安,毛泽东对百余位“文艺工作者”这样说。 七十二年来,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的党的文艺方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
文人到延安 搅动一池水
1936年初冬,陕西洛川以北。
黄土高原上,一队骑兵护送着一个女子,驰往保安方向。
这女子刚刚把头发剪得像男人一样短,穿着八路军战士的军装。即使亲朋好友,远看恐怕也辨认不出,她就是曾经名扬海内的左翼女作家——丁玲。
此时的丁玲,是在被国民党关押了三年后,经多方营救终于重获自由。牢狱生涯使她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绝望,决心投奔陕北的中共中央。
作为第一个去陕北的著名文化人,丁玲的到来对中共意义重大。抵达当晚,她就被请进中央驻地最大的一间窑洞,参加专门为她举办的欢迎茶话会。中共高层领导悉数到场,丁玲首先看见的是坐在窑洞门槛上的周恩来——陕北艰苦,椅子不够,周恩来便一直坐在门槛上。
不一会儿,毛泽东来了。他一边踏进窑洞一边问:“我们的女作家在哪呢?”看见丁玲,毛泽东走过去表示欢迎,还特别提到杨开慧是丁玲的中学同学。
几天后,丁玲主动请缨去陇东前线。她收到毛泽东通过军用电报发来的《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文人奔陕北,自丁玲始,无人预料此后的时代洪流,将奔腾向何方。
【从革命圣地到文化之都】【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政治婚姻和延安舞会】【杂文激怒贺龙、王震】【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