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廉价问题食品调查:大量使用添加剂成“美味”
新华网济南3月14日电 (记者张志龙、张兴军)破损溢油的小包辣条,傍大牌的山寨食品,添加剂“任性”添加……记者近日走访山东、河南等地农村发现,廉价问题食品泛滥横行。这种情况对青少年健康会带来哪些隐患?市场监管有哪些疏漏?记者进行了调查。
廉价食品成孩子们的“美味”
在食品批发市场及农村学校周边,常见一些单价低于1元的食品在售,并被人们称作“五毛食品”。
“3·15”前夕,记者在山东德州、济南等地采访发现,农村廉价食品较为普遍。在宁津县大柳村大东超市,“五毛食品”摆满了3层的货架子,有“辣条子”“脆皮炸鸡”“鱼酷”等。一些产品破损溢油,酸辣味呛人。店主告诉记者:“学生喜欢,销量好得很。”
在德州乐陵市前苑村的小学附近,记者同样很容易买到了5角钱一包的“韩式串烧”“烤鱼翅”等。据了解,这些食品来源都是食品批发市场。
德州市庆云县一家大型批发市场是周边几个县市的食品集散地。一位干了10多年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市场廉价食品有1元一包、5角一包、1角一包的。“小学生一般都买5角一包的,尤其是农村市场。”
记者在“童乐食品”批发店看到,门口堆满了食品箱,店内货架上摆放着糖果、膨化食品、饮料等食品达上百种。有的小食品已过了保质期,但依然摆在货架上。店主说:“过期了你不买就是。”店主告诉记者,现在一天给各地超市供货400多箱,每箱利润2元,一天盈利有800多元。“干就没有亏的,六七百人的小学,一年最少能赚10来万元。”
据记者调查,这些食品主要集中在城乡接合部、高速路口或县乡道路沿线、农村庙会或集市、学校和医院附近。这些地方通常具有购买水平有限、人口流动性大、一次性消费多等特点。
廉价食品大量使用添加剂 “口味”跟着感觉走
近年来,农村市场上销售“三无”产品的现象有了一些改观,但廉价食品依然问题多多。
——操作管理粗放,安全隐患重重。记者几经周折进入豫东某县几家麻辣食品厂区内部。这几家食品厂记者之前曾采访过,卫生环境虽不再像以前那样触目惊心,但粗放式操作与管理仍隐藏诸多隐患。
在某车间,几十名女工不戴卫生口罩和帽子,对传送带上的产品进行封装。尽管开着排风扇,但麻辣油腻味仍十分浓重,熏得人喘不过气来。
——傍名牌、“有肉名无肉料”现象突出。记者暗访购买的很多产品,从拼音、拼写到字样,从印刷颜色到包装风格,都有着知名品牌的痕迹,比如“百事可牛”“加力宝”“伍角好吃片”,几乎以假乱真,难以分辨。
一些食品外包装上印着“烤鱼片”“鱼酷”“牛肉卷”等,从配料上看,基本都是小麦粉、食用盐,再加上辣椒、香料等成分,并没有宣传中的牛肉、鱼肉等。
——添加剂“任性”添加。在一款名为“鱼酷”的产品外包装上,记者看到,配料依次是小麦粉、色拉油、加碘食盐等9项,而添加剂有20多种,涉及增味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光甜味剂就多达7种。
河南豫东地区一名小食品从业者告诉记者,除了面粉、食用油和辣椒,这些食品大量使用各类调味料和添加剂,完全是人为操作。“想达到什么口味,跟着感觉走。”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3日公布了近期对山东六市批发市场和学校周边食品店抽检的“五毛食品”抽检结果,检验样品包括方便食品、糖果制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等品种。149个批次样品的合格率为88.6%,不合格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食品添加剂超标。问题集中在合成色素(柠檬黄、日落黄)、甜味剂(安赛蜜、甜蜜素、糖精钠)及防腐剂(苯甲酸)超标,违规添加柠檬黄、日落黄等现象较为普遍,个别批次样品糖精钠的单位含量超标近10倍。
加强监管,莫让不合格廉价食品横行农村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师程振倩表示,廉价食品受孩子欢迎,主要是因为口味较重,刺激性较大,易引起食欲。“为了取得一定的口味和鲜艳的颜色,就大量使用着色剂、甜味剂等添加剂,有些甚至是非法添加物。”
据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柠檬黄、日落黄等合成色素属于偶氮类化合物,其在人体内积累具有诱发病变作用,在生产过程中还可能混入砷和铅,造成重金属超标。长期过度食用甜味剂超标的食品,危害人体肝脏及神经系统。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小孩危害更明显。
事实上,近几年,不少省市加大了对儿童食品的监管力度。例如,针对农村食品市场存在的质量问题,去年山东多次开展专项整治。但是,不合格的小食品为何依然屡禁不止呢?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小食品之所以能够广泛存在,在于行业门槛低,市场利润高。在一些乡镇、村庄,小食品作坊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对此,专家建议,地方政府应加强对相关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经营者的质量意识,保障广大中小学生食品消费安全。针对抽检不合格的“五毛零食”及其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严厉查处。